169.
忙完了虎子的破事,我也开始思考起自己的生活了。
再过几个月我就重新回镐大上学了,镐大是个非名牌重点综Hex院校-------当然,这是相对客观的评价,对于编撰镐大校史的本校职工或一些热爱M_校到极致的校友们,镐大简直就是世界第一好的学校。
我入校的那年,是镐大建校一百零一年,没赶上百年校庆的热闹,每天听那些师兄们海侃当时的盛况:历届杰出校友纷纷发来贺电,什么当朝政治局常委,文坛一哥,物理诺贝尔奖候选人,人渣联盟大中华区总会长,昔日西北黑道龙头如今中华巨贾等,不一而足。
170.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某次我在校图书馆翻阅到一本几年前编撰的校史,上面赫然写着一九**年,也就是十年前,镐大刚举行过80年校庆。也就是说,对于正常人而言的十年,对于镐大校史来言却是二十年,不得不让人_gan叹相对论的伟大与shen邃。当然,这得归功于校史编撰者们孜孜不倦的考证与索引。如你所知,上个世纪处据说中国文化界有三大盛举,都与考证与索引有关。第一是敦煌学,全世界历史学家守着一大堆千年前流传下来的资料研究出一大堆东西,当然,这一学术圈里流传着一句让人气馁的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多多少少让吾国吾民憋了一口气,基于朴素的爱国情绪硬硬的反驳道敦煌学也在日本。其实大可不必,为学之道,尤其是故去的学问,顺其自然最好。宋时大家欧阳修在其诗作《日本刀歌》中便写到:
171.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古文。
先王大典藏夷貊,苍波浩*无通津。
令人_gan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172.
可见那时的国人便已知道,日本对于中华文化典籍的保存便已非我国所有。前些年修建苏州园林,更是派出一大批专家学者远渡扶桑学习。想来绝非一句简单的 “礼失求诸野”能解释的。不过镐大历史学院的一帮老师则自视甚高,不是因为这里培养出以为当朝政治局常委,而是对自己敦煌学的自负。
173.
第二大学术圈就是甲骨文。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于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这一古老文字后,便开创了这门崭新的学科——甲骨学。从这些基本上以记录商代祭祀活动的文字中,通过对“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等基本的汉子造字法,学院派考证出一大堆历史问题,民间则引申出占卜堪舆等实用而玄乎的学问。在镐大的历史学院,据说就又几位国宝级的甲骨文大师,可通读甲骨文,虽然目前较被认可的学术研究是只有2500多字可以被解读。
174.
第三呢,就是毁誉各半的红学。自胡适与胡适各自引领考证派和索引派后,有关红楼梦的研究就jin_ru一个乱糟糟热闹非凡的时代,有人考证曹雪芹的家谱试图与书中人物对应,有人从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点评中挖掘各种解读。镐大中文系中有几位红学大家,没事就举办各种红学讲座,甚至在他们几个人推动下,中文竟然成为了我校学生必考的一门课程,直接影响到毕业与否。当然了,有关红楼人物的关系更是必考nei容。每逢中文考试,哀鸿遍野怨声四道。
175.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