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的人们还真是多神崇拜,刚刚可以看到三教寺里面供奉着佛道儒三教的神祉,而在一户居民的家中,还可以看到门檐下悬挂的泰山石敢当的面具图腾。
听说,在屯堡的演军场一会儿会有富有当地特色的地戏表演,我们一行加快了脚步,直奔表演场赶去
地戏的表演场地是一处单独的院落,有点象一个小型的剧场。
屯堡景区每天会为游客安排多场表演,来屯堡的游客可以_geng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观看。表演场的舞台上高悬着一幅红匾,上书“演兵习武”四字,说明这里的地戏来原于古代的军队之中。
明代时,大批军队屯守在贵州。早在明军里盛行的融祭祀、*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和在中原民间传承的民间傩,也随南征军和移民jin_ru贵州,并与当地民情、民俗结He,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
地戏传承于军傩,军傩的作用除了出征时祭祀外,还要振奋军威,恐吓敌人,因而地戏表演里面没有文戏只有武戏。
剧目也多为三国、隋唐、封神、杨家将之类。
在饰演中又加进了许多青面獠牙的人物,以加强驱邪逐崇的气氛。今天舞台上高持袁董族帜,表演的应该是三国的故事吧。
地戏最显著的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yao围战裙,D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在一锣一鼓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
原以为表演的剧目应该是三国里袁绍讨董卓里面的三英战吕布,但是等到表演真正开始,主持人介绍过之后才知道是三国里面马超马岱二兄弟大战曹孟德的故事。
记得评书里有这一段吧,好象叫作“曹孟德弃袍割须”吧。但是地戏的唱腔实在是听不懂,也很难理解剧情了。
听不懂唱腔,就来看表演者的表演吧。其实地戏最xi引我的还是那一幅幅雕刻j美的“脸子”(地戏用的脸谱在当地被称为“脸子”)。地戏的脸子用丁香木或白杨木j雕细刻而成,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nv五类,俗称"五色相"。就技法而言,地戏脸子多为浅浮雕与*相结He,j细却不繁琐;色彩上用贴金、刷银的亮色,以及红、绿、蓝、白、黄、黑,几乎没有一种颜色不可拿来用上。有的面具还要镶嵌上玻璃片,华丽堂皇,十分了得。
有点类似于京剧的脸谱,地戏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比较固定的“脸子”造型,象这一位年轻英俊的武将,就是马岱。
而这位白脸而且面带*诈的,就是三国里著名的反派人物——曹*。
据说地戏的脸子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安顺等地有专门从事脸子雕刻的艺人。村寨演出班子新购置的面具,未经法事前,可以随便放置,视为木雕;一经点将封号,即为神物。“开光”仪式是先将脸子郑重陈列在神龛上,然后杀一只大公_chicken_,以_chicken_血点在脸子上,同时念动开光词,赋脸子以生命。
地戏里面的战争场面有点类似于我们北方的跳大神,双方武将围着舞台不停的旋转,并悬起一条脚来小跳,zhui里不时的吆喝。
剧情的发展,最后以马超马岱兄弟二人大胜结束
表演结束,全体演员一齐上台亮相。不过我始终想不起来曹营的两位黑脸武将姓字名谁了。而马氏二兄弟在这一群人物里,完全是“高富帅”的完美代表A。
地戏表演结束,我的脚步又重新徜徉在屯堡的小巷之中,回到那到处都是石头的世界之中。
不到屯堡真不知道,在中原nei地早已经消失的大汉民族的悠久的民俗feng情,竟在在大西南贵州这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土上被完完全全的保留了下来。游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不一定哪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你就会宛若kua越了六百年的历史,又回到大明王朝一样。
从古镇的另外一条小巷穿出来,又回到我们午餐酒店所在的广场上。“源出江淮六百年耕戍田陇,枝发云贵三千里守望家乡”,屯堡大门口的这一幅对联,正道出了屯堡的历史,和屯堡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那山。那水、那些事
尾
返程,离贵阳越近,我们在贵州所剩余的时间也就真的不多了。
这一路走下来,大概十天的时间,其中三次折返贵阳。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