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副校长说:“只要你们的出发点是公正的,我就坚决的支持。本来呢,你们承包了食堂,经营和职工的报酬按照He同规定是你们的职权范围。现在你们愿意和我沟通这方面的信息,我是很欣慰这个态度的。”
待到温副校长走了,肖邯均对江之寒说:“最头痛的就是人员方面的问题,这里好吃懒做的人真是不少。”
江之寒说:“再忍忍吧,到了暑假He同到期,该开的都开掉。食堂这个事,接收这么多人,确实是一个大包袱。虽然我们开始就料到了,但可能还是估计不足。等到下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是坚决不要这样的包袱了。”
肖邯均眼睛一亮,“还有下一个?”
江之寒笑道:“当然,我已经筹划好久了,就等时机成熟,就可以出手了。”
国库券的交易开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个时候在全国五十七个城市都设置了柜台交易。对于长期的国库券来讲,年利率比存款要高,而且在这个时候的老百姓眼里,国库券是国家担保的东西,和银行存款一样,是完全没有风险的,再加上其它的投资渠道基本没有,所以购买国库券的人还是相当的多。
不久前,荆教授顺手递给江之寒的那张报纸上,就有一篇很长的关于国库券交易的专题报道,但老实说那篇报道不是从专业角度出发的,更多的象是一片歌颂改革开放成就的新闻稿,里面从政治和政策的角度描述了很多,但并没有什么经济方面或者技术方面的具体讨论。江之寒当时是仔细读了那篇报道的,但也就是了解个信息,说不上有什么收获。后来,江之寒在图书馆的特别阅览室里读到了另一张报纸上关于国库券柜台交易的一篇报道,当时他也没有读出些什么。
走到中州大学lover湖的时候,江之寒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他记得这两篇报道里间接的有对前去兑取的市民的采访,里面提到他们是否对回报率_gan到满意(答案当然是满意),那两个人好像提到的回报率颇有些差别。走在中州大学的林*道上,江之寒突然想到,有没有可能在不同的城市完全同质的(同样年限同样到期日)国库券的兑换价格有所差别呢?虽然听上去不太可能,在这个信息还相对闭塞的时期,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奥校集训结束以后,江之寒就抽了时间跑到图书馆去查相关的资料。他查遍了他能找到的期刊报纸,发现居然没有一份上面有各个城市国库券兑换价格的列表。
发现这个事情以后,江之寒的希望倒是更高了几分。如果报纸上有明确的价格对比,这个信息早就被很多人所发觉,大的差价存在的可能反而小了。
江之寒花了不少的时间,才终于找齐了有国库券柜台交易的城市名单和承办银行的列表。
接下来,他又一个一个找到了这些代理银行的联系电话号码。趁着老_M不在家的时候,江之寒把长途电话一个个打过去,询问他们的交易牌价。如果M_亲在家,知道自己连打五六十个长途电话,一定会心疼死吧。
银行的_fu务态度还真是不怎么样,听说江之寒是打电话来询问的一般个人,倒有一大半的回答是我们不知道,你找另一个部门吧。但不管怎么样,江之寒总算拿到了二十来个城市的价格。正如他所料,交易差价在那里,虽然不是那么大,但已经足以制造出可观的利润。
问题的关键是,他的本金严重的不足!
由于食堂和书店都处于高速扩张的阶段,绝大多数的利润都被用于再投资,手里的流动现金其实并不多。加上M_亲不久前还借了一笔钱给姑姑家,在不影响食堂和书店正常营运的前提下,江之寒仔细算了算,自己还真拿不出太多的钱。
如果以自己有限的资金,再扣除交易的手续费和派人在不同城市之间的交通住宿费用,即使能有一点利润,也是很有限的。但如果自己手里的本金能多十倍甚至百倍,只要交易流量在各个城市柜台交易的限量之下,反复*作这个差价所带来的利润会是相当惊人的。
怎么去弄这个本金呢?如果说出这个事情,人家为什么不自己去*作,而要把钱借给你呢?如果不说出这个事情,又以什么样的名义去借很大的一笔钱,又能说_fu别人把钱借给你呢?江之寒苦苦思索这个难题,但始终发现不了解决的办法。
想了一晚上,江之寒决定先和M_亲讲了这个发现。
对这些东西,厉蓉蓉虽然一窍不通,但既然儿子说是一个几乎零风险的投资,她当然也没什么好反对的,不过厉蓉蓉说她现在认识的原意不问原因就借钱的人,没一个是真正有钱人的,每个人能凑个千把块钱,最多几千块钱就封顶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