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部分中,他笔锋一转,“从国nei的高架桥来看,许多是必须建的,建了之后确实发挥了效益,但也确有不少是短见和一窝蜂的产物。比如滨海的高架桥,在城市车辆不多的时候,还能起到疏导作用。然而,随着车辆剧增,高架桥就走向了反面。滨海市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高架桥下等着上桥的车辆排成了长龙,而高架桥上的车辆却早已挤得密不透风。高架桥成了阻塞交通动脉的血栓”
第三部分,安在涛切入了很多滨海高架桥危害的现实数据。而在第四部分,他才渐渐tao入正题,“当然,纠偏除弊不能因噎废食。对高架桥不能一棍子打死,必要的高架桥该建还是得建,该要保留的还是要保留。滨海高架桥建了又拆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高架桥要建在非建不可的地方,不能搞一窝蜂;第二,建高架桥不能目光短浅,只看三、五年不行,要想到数十年后的高架桥是否还能发挥作用;第三,必须把环境评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于严重破坏城市景观和环境的高架桥绝不能建;第四,对弊大利小,广大市民侧目而视、怨声四起的高架桥应果断拆除、毫不手软*”
安在涛相信,这篇稿子如果见报,就等手是给滨海拆除高架桥的做法正名了。无论刘彦怎么咬住“财政*费”不放,她都不能再重提什么“政绩x冲动”了。
第三天一早,署名为安在涛的这篇shen度报道就在中央某报见报,而且是二版的头条。本来,为了发这篇稿子,宋亮他们花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钱送礼打点,但当这家报纸的副总编拿到这篇稿子后,就被稿子本身所xi引,建议要闻部发在了二版的头条上,这到是意外之喜,是宋亮没有想到的事情。
稿子见报后,影响很大,因为安在涛的稿子没有泛泛地或者说直接为滨海正名,而是从高架桥本身入手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论断,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据驻京办反馈回来的信息说,当天中央某高层领导就对这篇报道进行了批示,而京里那些个主张拆除高架桥推动城市发展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纷纷如获至宝,纷纷将这篇报道保留下来。以期充实进自己的议案中,在几个月后年初的两会上重提。
在安在涛和宋亮他们看来,刘彦所在的经济日报肯定会立即展开回应。安在涛已经在着手第二篇跟进报道。但令人奇怪的是,刘彦并没有任何动静。而在三天以后,安在涛才明白,这口才跟文笔一样锋利和骄傲的nv记者竟然又赶去了滨海。
这天下午,闲的没事,宋亮他们便约着安在涛一起去京里的一些著名景点是游玩,安在涛没有答应。因为他已经跟燕大的孟菊教授约好,要去她家做客。
安在涛打车去了久违了的燕大校园。望着那巍峨庄严的高大校门,以及校门口那尊昂首挺Xiong的雕像,他不禁微微有些_gan慨。这重回燕大,看似是不足十年,其实已经十年多了。重生前,他从燕大毕业再也没有回来过,而重生后重新站在当年的燕大门口,怎么能让他不_gan慨万千。
安在涛随着来来往往的学生人流漫步进了燕大校园,穿过教学区,去了后面的教工宿含区。孟菊教授就住在最后面的一幢米黄色小楼上。她独身一人住一tao两居室。
安在涛走到楼下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丽影。
依旧是那一件*白色的长风_yi,乌黑的披肩发,异常清秀的脸庞上挂着淡淡的冷意,纵然是宽大的风_yi也遮掩不住她修长而婀娜的身材。
安在涛跑过去,笑着喊了一声,“老师!”
孟菊猛然回头来,飘逸的长发随风而摆动,抖动起一道乌亮的*花儿。那张薄施脂粉而微带冷意的妩媚脸上顿时浮起一抹欣喜的笑容,她轻轻扬起白哲的手指来“小涛,来了,走我们上楼,老师等你很久了。”
孟菊幽shen如若空谷幽兰一般的目光在安在涛身上一闪而收,她转身带头向楼道行去,身姿曼妙,非常优雅。
孟菊是一个非常优雅又非常有文化修养的nv人,虽然已经三十出头,但容颜之秀丽、气质之高洁,不仅是燕大很多男教师追求的对象,还是很多二十出头男大学生心中的偶像。在孟菊的课上,没有一个男生会逃课,整个教室每一次都做得满满当当。听着孟菊空灵的声音,望着她那曼妙而优雅的身影,上课简直就成了一种享受。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