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申论着重是测验你的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心态是保证成功的前提。如果你的心不安定,头脑不冷静,是很难写出优秀的申论文章的,我在考试中吃过一次亏,让我丧失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其次,框架要明晰。你只要将材料看懂,找准中心点和分叉口,选准自己的切入口,就成功了一半。有些人,一看到长达六页、纷繁复杂的材料就慌张,那么多的nei容,不仅要看完,还要写那么多的字。其实,那么多的材料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那个中心而已,我一般是看两遍,第一遍粗略浏览,找出中心问题和基本的几个分岔口,第二遍仔细阅读,把中心问题总结出来,写在草稿纸上,然后,再逐步整理出几个分支nei容,归纳在nei容下面。这样子,前面的第一和第二题的nei容就准备的差不多了,着重考虑第三题,也就是最后那篇大作文。确定自己申论的选题和切入点,这个很重要,一篇好的申论你选择分析的角度很重要,如果偏离了主线,那么即便你才高八斗也难以得到高分。有时候,有人会随大流写一些四平八稳的审论文,这样固然保险,但也失去了创新和进一步进取的机会,有人想要写出新意,但有不好把握分寸,又担心阅卷老师的口味难T,不喜欢自己的风格。其实,创新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我曾经也很患得患失,在之后一次很关键的考试中,我既想求稳写传统角度的申论文,但头脑中又有一个很新颖、很别致的idea,考虑了长达3分钟,在心里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决定孤注一掷,哪怕是失败了也要把我心里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最后恰恰是因为选题特别、角度出色而获得高分,从而抓住了那次进一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把问题分析清楚了,架构基本有数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想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文题了。很多人在这里卡壳,我也是,最稳妥、也最没有特色的通常是:“浅论**”,或是“**之我见”,这样的题目是放置四海而皆准的,要是实在想不到题目的人也可以用,虽然不能帮你加分,但至少也不会为你减分。但文题最好是能够直接能反映出你议论的重点和方向,也就是说,点睛之笔,一个好的文题会为你加分不少。每次写作之前,我都会花上好几分钟来酝酿题目,有一次,我考试坐在窗户边,外面是茂密的参天大树,风景很好,我就看着窗外想题目,忘记了在考试,一直想到底要定一个怎样完美的文题呢?结果酝酿的太久,冥思苦想了十几分钟,总算想出了个好题目。可我猛然发现居然在考试中,吓了一大跳,看看时间只有50分钟了,而我还要写1200字的文章,自己又急又紧张,导致后面写起来简直快词不达意、一片混乱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个再好的题目也救不了我了。所以,凡事要有度,有些时候,运用不当反而给自己添了乱,但运用的好,也是成功的契机,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我用了一个反问式的语气来定题目的基T,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不用说了,必须点题而且要能遥相呼应,最好是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每段的开头也必须把整段表达的中心意思用言简意赅的话语表述出来,让阅卷老师一眼看过去,能抓得住重点,看得清结构。很多人苦于自己没有优美、丰富的词汇,其实这个不重要,即便你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文字,只要能完整、准确的表达你的主要论述就可以了,过度注意词汇、堆砌辞藻反而让老师有班门弄斧之嫌,也不够严肃。
有人因为不了解申论的风格而很惶恐,买大量的资料看,其实我觉得是没多大必要。只要你看懂一tao试卷,也就是10个选题,并进行充分的思考、分析和总结就可以了,因为结构模式都差不多,完全可以受益于很多不同的题目。对于申论语言方面,我知道有些人还不习惯用严肃、简洁的语言来表述观点,我个人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多看《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那样的文章对申论而言,是字字珠玑,而且充分的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很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把握,长期看、读这些文章,对形成自己的申论文风是很有帮助的。
这就是我参加考试一些粗浅的经验,希望能对正在准备或是将要参加考试的人有所帮助。
最开始,我也没有总结出自己的复习经验,走了很多的弯路,也做了很多没有效率的工作。
朋友,再见!敌人,再见!
事到如今,大家已经看到了我的态度。
原本是想将自己的经历和得失_gan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和鼓励一些曾经和我一样的朋友,在任何状况都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一定是可以拨云见日、获得成功的。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