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州有多少人和中州有什么关系?
少去一个辽州,中州本土统计起来还是很容易的。
毕竟各省这十年来每年也会更新户册,新生儿、病亡者都有记载,这人口和分田挂钩,田地又和税收挂钩,老百姓还是很积极去官府报数的。
因此户政部的T研组到了地方,只需要取地方府县的户册做个He算就能很快统计出来,不用挨家挨户的上门点人头。
这么做虽然粗糙点,难免有遗漏的黑户,一个县差个百八十人,全国下来差个十万八万,十五世纪这时期,都是没法避免的事。
不用锱铢必较。
前后三个月,户政部派往各省的T研组就陆续回京。
给陈云甫以及中央带回了一个十分振奋的数字。
一千二百四十七万三千九百户。
七千五百六十一万九千四百二十八人。
相较十年前,大明丁口增加了一千一百万人,这还是刨除掉辽东五百多万人的结果。
年均增长率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二点六。
名副其实的锦绣盛世!
夏元吉一个劲的念叨着:“按照眼下这般增T雨顺、政通人和,下个十年,我大明,就要B近一亿了。”
陈云甫却是自信的拍了拍他的肩头。
“相信孤,十年后,一定破一亿。”
“加条政策吧,凡是生两个孩子以上家庭的,每个新生儿无论男nv每年都可以从朝廷领两石大米,一两银子,换言之,朝廷替着养孩子,十年后,这条政策酌情废止。”
夏元吉直接傻眼,不可思议看向陈云甫。
“这样的话,朝廷财政哪里跟的上。”
“跟的上。”
陈云甫却是自信的很,扔下这句话转身就走。
杨士奇一路屁颠颠的跟着,路上还不可置信的问着话。
“大王为何如此有信心,要知道,就算朝廷的钱能跟的上,可粮食它不会凭空多出来A。”
陈云甫看他一眼。
“蒲顺送了封信过来,孟买港,扩建好了!”
杨士奇搞不明白,陈云甫口中的孟买港在哪里,孟买港扩建好了和大明又有什么关系。
朝廷奖励生孩子的政策,跟孟买修个港口有联系吗?
连杨士奇都搞不明白的事情,中央这些军政院行走自然就更搞不明白了,不过他们不懂不重要。
陈云甫都压_geng没打算就这项政策和他们通气,直接乾纲独断让办公司行文地方。
会都没上。
有的政策需要讨论,有的政策不需要讨论。
因为陈云甫笃信,自己这条政策是绝对正确的。
偶尔霸道一番还是蛮爽的。
就是夏元吉有点不太高兴,这国家财政没好两年,陈云甫就得折腾点幺蛾子出来,回回如此,就不能让他这个财政尚书过两年富裕日子吗。
好在今年,辽州将第一期债款还了回来。
三百一十万两现银加上各种折抵的资源连带着十万名劳力输送,总折价为八百七十七万两。
去掉五百万是利息,本金辽州才还了三百七十七万两。
不过这只是第一年,料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州从战后恢复元气后,会还的快一些。
“广东今年的税又创了新高,大概是广州交易所成立的原因,广东今年连商税加上市舶司的税、广东国营商号的营收,突破了一千一百万两,趋近南宋鼎盛时期的水平了。”
夏元吉拿着税收册,笑的像个五十岁的孩子。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