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日本的底层人是很惨的,原来的日本人连姓都没有,后来是思想慢慢解放之后,才取了姓,很多姓都是自己给自己取的,而且他们喜欢自然,所以叫什么松下,小泉,山上,竹nei,我记得以前有人污蔑日本人是因为野He才取的这些名,我看是不对的,纯属胡说八道,他们是因为喜欢自然才这样叫的。因为日本人骨子里是悲的,所以他们放*形骸,有时候在风月场He,跟小姐打情骂俏,或者去酒吧,一醉方休。我觉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时代,就是江户。
那时经济发达,人们保暖思*yu,开始在戏院,和游廊,戏耍玩乐。很多人从千金在身,到一名不文,就是yi_ye发生的。所以那时的歌舞戏,才有这么多题材呀。所以就像西方人说的一句话,“尽是过火,尽是癫狂”,我觉得就是这样。
日本人因为悲从中来,所以有时候才特别放纵,比如喝酒的时候,他们连辈分,大小都不分,在一起耍乐。其实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明白了为什么日本人有时候会像变一个人,因为压抑呀。要是不发泄出来,实在没法派遣心中的苦闷,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日本人是彬彬有礼,有时候又是手舞足蹈,有时候是低Tnei敛,有时候是外向霸气。
其实其中哪一个侧面,都没法完整的刻画出日本人,只有放在了一起,才描画了出日本人是啥样。
反正日本人的悲,和日本人的x是相对的,一个是因为另一个才发生的。没有另一个就无法导出对面的一个。日本人的x和悲,都是有历史文化决定的,两个又互为因果,纠缠在一起,所以我想我今天分析了一下其中的含义,也许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什么是日本人了,谢谢阅读
我觉得现在动不动就搞出一个国学大师,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是,季羡林是个很有学问的学者,但是他不是国学大师,我是这么理解,至少从我对国学的喜欢,我觉得牟宗三,熊十力,冯友兰这些应该是国学大师,好像这三个人只有冯友兰留在了大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没什么声音,连生和死都不知道,可能是我年纪比较轻,没经历他的光辉岁月,如果说到国学大师,冯友兰显然比季羡林更有资格,因为我觉得国学大师,应该从他的作品看,季羡林的书,只看过一本,而且我也没听说季羡林有什么国学的书,有一些是比较粗浅的,不是国学大部头。
冯友兰却出了三卷中国哲学史,名字有点记不住了。其实我对中国国学的了解,很多是出自那本书,
我从大学开始就开始看老子,孔子,庄子,荀子等,国学对我的影响很shen,但是不是说,一个人对国学有点了解就是国学大师,这个概念要分清,我觉得大陆出于对自己文化的自省,把季羡林捧成国学大师,季是一位大学者,这我是承认,但是他不是国学大师,现今的中国已经没有国学大师,
我唯一承认的国学大师,就是冯友兰,牟宗三,钱穆,或者胡适,但是这些人都去了其他地方,
冯友兰的国学造诣是舍他其谁的,我看过他的中国哲学史,里面对即使是一些比较冷门的哲学思想也有涉猎。
作者:@xiemulin007
其实吧思辨是文化,轻松也是文化,我在看新井一二三和茂美吕耶的书的时候,_gan觉到了他们那种文艺的_gan觉,他们都曾经在两岸三地呆过,所以中文很好,而且我发现,他们用中文写出的日本,是中国人没法写出的,但是可能因为他们都是nv人,所以他们往往比较婉约,写不出shen刻的东西。但是这种清新的东西,一样给人带来隽永的_gan觉。
日本人似乎不太注意哲学,我们也没听过日本有名的哲学家,但是您说的那两本书,我拿其中一个说明,《菊与刀》的作者,他不会日语,也没去过日本,所以我只能说他写的东西是仓促写成的,我看了一些,英文版,印象不shen。
所谓菊是皇家的象征,刀是武士道的象征,但是不是说,他写的东西就完全的涵盖了日本。
很多日本人都不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们觉得日本_geng本不是那样。
所以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美,比如物哀,和那种亲近自然的Xiong怀。当然我觉得日本人之所以在别人看来 有些疯狂,他们时则静若处子,时则老鹰捕食。我觉得这是他们的民族的环境造成的,因为日本的国土天灾很多,所以日本人也养成了居安思危的习惯。他们为了生存,就不得不不顾一切的拼命。这是几千年养成的习惯。
所以日本武士的狠劲也是很吓人的,连自杀都不怕的人,我不知道什么能吓退他们。所以日本是独特的。我非常怀疑一个没去过日本的人,能了解日本多少。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