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他们接收手机行业的最新流行信息,在网上或网下接见从全国甚至全世界各地来华强北“朝圣”和采购的手机经销商,并通过和配He的手机主板、外观设计、模具、壳料和组装料供应商以及组装工厂和物流公司,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低的成本将这些需求变成产品——围绕他们的零组件供应商可能数以万计,分布在shen圳郊区及周边地区,从业人数以几百万计。
他们可能是这个亢奋城市里最亢奋的一群人,尽管很多人的眼睛看起来明显睡眠严重不足。就好像他们自嘲的职业那样,他们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到shen夜结束,几乎没有周末。他们穿着随便,反应敏锐,有接不完的电话,语速极快而且有些焦躁不安,只有在和客人抽烟、喝功夫茶的时候,他们才会慢下来一会儿,有时会瘫坐在沙发里。他们很多人的办公室在shen圳最高的写字楼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拖家带口去公司、当着客人大骂脏话和在茶几上抠脚丫子——他们中有人是海归,有人是博士,有人从前可能是手机店员,甚至也有人刚刚洗脚上岸。同样,他们也愿意在任何时候停下来,倾听新资讯和新想法,哪怕对方只是一个*臭未干的小伙子。
这些自称做机的草_geng英雄们,“官方”和主流媒体对他们的最新称呼是制造“山寨机”的“山大王”,取代了过去几年的“水货佬”、“黑手机”等称呼。如果说过去几年还只是《国际电子商情》这类敏锐的专业媒体有所关注的话,那么在2008年夏天,他们的名声达到了顶峰。在奥运会开幕前的2个月,作为这个“稳定压到一切”国家的媒体机器CCTV的报道,揭开了政府规范“山寨机”产业的序幕,也掀起了各类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评论——即使是中国最严肃、最受人尊敬的媒体《南方周末》,在奥运期间也不惜版面报道“山寨制造”,讲述山寨*潮的第二波如何席卷数码相机和平板电视产业。在gu市、_F_市和全球经济都暴跌的2008年,“山寨”俨然和“中国举重队”一样,成为最坚挺的代名词。
危机重重和yu罢不能
而事实上,表面风光的“山寨机”产业,在成功“伤害”并抢占了外资和所谓国产手机品牌的部分领地后,也开始了“自我毁灭”的历程。由于大量厂商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山寨机”产业的真实状况是,供应过剩、渠道库存积压严重加上抛货不断,单机利润已经由人民币数百元,降至2007年的百元左右,到目前的几十元到几元不等甚至不少亏损出货,大多数“山寨机”厂商在为今天的富足甚至只是温饱搏杀,几乎没有人关心也没有能力关心明天的午餐在哪里。
一位“山寨机”老板估计说,2008年赚钱的“山寨机”厂商不到1/3,另外1/3是持平,还有1/3是亏损的,而2007年赚钱的“山寨机”厂商比例超过1/2,2006年则几乎人人赚钱。而从事手机闪存业务的创兴电子公司市场经理潘华萍也表示,“山寨机”产业其实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了顶峰,2007则是2006年的延续,从2007年底开始,“山寨机”产业就jin_ru了低谷,至今都没有大的起色。对于2009年,“山寨机”厂商普遍的预期是更坏。
正因为如此,“跑路”成为2008年的“山寨机”产业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即使是2007年最成功的“山寨机”厂商,也有想跑路的嫌疑。一家非常知名的“山寨机”厂商,在2008年初获得了大笔投资后,一改过去低成本和强T现金流的成功*作模式,开始大量铺货和大打广告,让业nei人士看不太懂。联想投资一位分析师表示,他们今年出货没有去年好,还这么狂烧钱,好像有点玄机。这种举动,既可以解读为希望通过树立品牌做强,也可以解读迅速进一步做大销售额以便上市tao现跑路。
创兴电子的潘华萍表示,事实上,2008年很多从业人士都在是否“跑路”中痛苦抉择。“跑路”的途径,要么是通过资本市场上市或者并购退出,要么是关门大吉或者人间蒸发,但无论是哪一条路都不好走。即使能够很顺利抽身,但这些人转行后又能够去做什么呢?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