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山寨”产业机动和灵活,响应速度快,能适应产业链和消费电子市场快速变化。在手机闪存领域耕耘多年的潘华萍对“山寨”英雄们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印象非常shen刻。他表示,由于手机市场变化快,需求的不确定x决定了很多品牌手机厂家在做预测时非常保守,导致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很难把握市场节奏,往往是产能安排大一些就供应过剩,价格战r搏见骨;刚把产能T下来,就又很快缺货,变成一货难求。而山寨大佬往往能洞悉供需变化和供需翻转的转折点,在市场供应紧张前,以很低的价格,能多备一些元器件,以保证缺货时能有料生产。
在《山寨机的蓝海战略》中,潘少钦和杨奕还绘制了“山寨机”的蓝海战略布局图和坐标格:“山寨机”通过剔除牌照和知识产权,减少质量、营销/售后和客户群获得了很低的成本,同时通过增加各种功能和创造独特的个x,开辟了新的蓝海。
"山寨机"成功之道—摘自华为潘少钦、杨奕编撰的《山寨机的蓝海战略》
不过,十分可惜的是,“山寨机”在打破旧游戏规则的同时,并没有建立可持续x的新游戏规则,其赖以成功的法宝,一是并不具备独创x和持续x,二是难以对后来者形成门槛,其nei部的“自我毁灭”机制最终导致“革命者被革命”的悲剧。
相比普通手机,“山寨机”最大的竞争优势可能是价格低、功能新奇和外观独特。但对于“山寨”产业nei部来说,低成本和功能新奇或是来自上游主板厂商,或者来自产业集群效应,别人都可以轻易模仿,因此不会构成任何人的竞争优势。因此,“山大王”们都说,目前卖手机就是在功能齐全的基础上卖外观,在业界资shen记者《国际电子商情》的孙昌旭的文章里,也看到了中国最大手机方案设计公司的老板将外壳视为手机的差异化所在(见文章《展讯论坛上掌门人最出乎意料的句子》)。然而,“山寨机”自己打倒了知识产权,也得面临自己的新奇功能和独特外观轻易被同行抄袭的尴尬。例如,今年仿伯爵“山寨机”曾一度热卖,但由于多家厂商涌入,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价格一落千丈,由开始的800多元的出厂价跌到目前的300多元。
正如二手市场好东西也卖不起价的道理一样,在“山寨机”市场,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由于“山寨机”的创新和法则难以形成门槛,因此大量厂商涌入,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不存在品牌效应,必然导致价格大战。一方面,创新者能够获利的时间越来越短,例如CMMB手机电视刚刚推出不久就出现了价格战,因此谁都不愿意付出大成本做shen层次的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山寨机”的流通市场常常缺少最基本的监管,部分厂商为了降低成本不断挑战质量极限,例如“山寨机”中,5-7元的电池大量使用。因此“山寨机”最终比拼的可能不是谁更优秀,可能是谁更狠——谁更会抄袭、谁敢挑战质量极限和谁更少赚钱,最终形成恶x循环,使整个产业“下流化”。
因此,我的朋友潘华萍总结说,如果长期做下去,“山大王”们迟早都会亏损,例如不少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的“山大王”们这两年又亏回去了,“yi_ye回到解放前”;只有那些赚了钱就跑路的人才是真赚了。也就是说,“山寨”产业适He完成原始积累,但并不具有可持续x,“山寨”很难成就变大变强和持续发展的企业。
简而言之,“山寨”产业的_geng本危机,在于其nei部缺少规则。“山寨”产业在为打破现有规则而欢呼后,并没有及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新规则,因此也埋下“自我毁灭”的祸_geng——就好像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者“以革命的名义”将国王送上断头台不久后,自己又被另一批革命者送上了断头台,如此反复,悲剧不断。这一点也类似中国封建社会,“革命”一直在进行,皇帝轮流当,但社会并没有大的进步,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意识到改革比“革命”更加重要——革命只是换了一批人,改革改变的是不He理的体制。回到正题,“山寨”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规范和规则的江湖和丛林市场,不neng离江湖,即使再历害的“大哥”也有一天可能会一帮初出道的“小弟”乱刀砍死。
顺便说一句,为什么被“山寨机”伤害得最重的,是所谓的国产品牌,而不是外资品牌。因为说到底,曾经风光无限的国产手机,本质上也是“山寨机”,只不过是披着“品牌”和“牌照”的外_yi而已——他们没有好像外资品牌一样形成真正的“品牌、质量、技术和营销”等门槛,又没有今日“山寨机”身上敢想敢拼的狼x,牌照特权让他们成为了“扶不起的山寨机”。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