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央企:吞噬财富的黑洞
2010年国资委下属央企营业额16.69万亿,占我们全年GDP的42%。也就是说,全国4成的财富被我们这些垄断央企拿走了。那么,这些拿走巨额财富的央企又给我们国家什么回报呢?
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明华对记者说,他参与T研的《国有企业x质表现与改革》报告显示,中国国nei居民收入远不如美国,但一些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却高出很多,而美国这些行业却不一定有国有投资。同为报告起草人的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赵农指出:2001年——2008年,国有与国有控gu企业累计获得利润总额是4.92万亿,但是,同期国有与国有控gu企业少支付利息是2.84万亿,少支付地租3万多亿,资源租金5000多亿,亏损补贴1198亿,He计是6.47万亿。所以,2001年——2008年,国有与国有控gu企业真实的资产收益率为-6.2%,所谓的垄断央企创造巨额财富实际是一个伪命题。
我们这些垄断央企一直是国家的香饽饽。不仅行业准入上空间最大(全社会80个行业,国有企业可以jin_ru72个,民营企业只能jin_ru42个),而且在银行贷款、上市指标等方面总是得到最大程度照顾,它们不但可以获得各种财政补贴,还可以通过垄断市场肆意提高商品价格。
就算是这样,我们的垄断央企对社会的贡献却少得可怜。他们占有数十万亿国有资产,拿走全社会4成的财富,却只养活3%的适龄劳动力,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提供不到14%(如果扣除国家给它们的各种补贴,这个数字还要大幅度下降)。
中国有一个特别奇特的现象,政府在民营企业中抽取巨额的税收,这些财政收入又有相当一部分以各种方式转移支付给垄断央企,最后摇身一变成为垄断央企帐面利润,这些帐面利润只交纳5%给国家就万事大吉,其余的就“体制nei循环了”!这是何等荒谬的财富转移!
国进民退意味着什么?
据统计,2002-2010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长到24.42万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长到16.69万亿元;利润总额从2405.5亿元增长到8522亿元,上缴税金从2914.8亿元增长到1.48万亿元。
这一份貌似光鲜的成绩单后面藏着什么?
2009年8月《南方周末》推出一篇报道《央企的无边界扩张时代》,在这篇报道里,我们看到了在央企凶猛扩张的背后,是民营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辛酸。
首先是央企的规模是怎么做大的。
“央企间的强强He并已不新鲜,除此之外,各类涉及央企的大小并购,也已呈He纵连横之势。现在,地方政府也对高攀“央企”非常热衷。按照现行规定,若是地方国企被央企看中,政府不仅不会失去税收,还可拿到大笔现金。“对接央企”已成为地方政府口中的热词之一,各地都在以抱住央企为荣。
领导班子共谋央企对接大计,营造对接的良好氛围”、“央企对接是值得骄傲的!”、“把对接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事项来抓”、“影响企业顺利入驻,部门一把手必须引咎辞职”等等,像这样措辞来表达急迫心情的地方政府,全国比比皆是。
仅在辽宁一省,从2006年至今就有近4成的国企重新回到央企的怀抱。在环渤海的河北、山西、山东和nei蒙古等省区,能源重化工领域的国企官营化正风起云涌。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