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反哺农村:农民获得的补偿远远低于失去的地租
在2010年财政支出中,有一笔重大开支不能不提及: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He计8579.7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9.57%。这是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最大一笔。中央财政向三农倾斜意味着以城市税收为主体的公共财政正在反哺农村——这是善政。但是,这个善政背后的经济帐却让人无法轻松。
建国六十余年,中国农村为国家发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同时也是掠夺农村的过程。农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贡献最大,收获最小,政治上没有发言权,社会地位最卑微低下,是最令人同情的最低端人群。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以快速工业化、城市化来赶超欧美。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那么,建国初期我们用什么来完成工业化的原始投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大体上讲就是以独占地租为手段将地租和地权转化为工业资本、城市资本和国家基础设施的过程。这也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度的核心“秘方”,这个秘方实际就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掠夺。
比如近10年来在_F_地产热潮中,地方政府怎么获得城市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呢?还是掠夺农民的土地收益!地方政府以区区几万元/亩价格从农民中征收土地,转手则以上百万甚至数百万元/亩价格卖出,获得巨额的卖地收入。土地资本化过程中农民的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与此同时,我国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政策。过去是通过强行压低农产品价格来获得工业化持续投入的资金,现在强行压低农产品价格是控制社会整体物价水平。结果重大改革成本都是由农民承担,建国60年农民的劳动收益被强行掠夺。农民成为中国最苦难的阶层。
农民土地收益与劳动收益被双重掠夺,而农民又被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在土地上。这导致农民成为建国六十年来生活最差、社会地位最低的人群。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