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在竞争x的市场上有利润平均化的趋势一样,在竞争声望、关系、安全和人缘的官场上,似乎也存在一种官场利益平均化的趋势。因为官场利益是向着制造利益和伤害能力流动的,如果制造利益和伤害的能力谁都有一点,就会呈现利益均沾的局面,不过这种能力的分布并不那么平均。从平均的方面说,每个在官场上有影响的官员都有理由认为:我们并没有说你的坏话,我们有能力害你却没有害你,难道你就不能出点血,让动机也沾点光?从不平均的方面说,京官、将军、上司之类的官员最有造福能力或者加害能力,自然应该多分。这种能力的强度象水波一样呈环状递减,分配的利益也如此递减。“三节两寿”、“别敬”、“冰敬”、“炭敬”、以及请客吃饭等等,都是在此规则下支配的官场利益分配机制。
现在领导干部出差收受的红包在清朝叫“程仪”(“程仪”是明清流行的礼节或陋规的一种,即以路费的名义送上的礼物或贿赂。);请官吏办事送的红包叫“使费”;请中央各部批准什么东西递上去的红包叫“部费”。这类陋规的名目还包括离京送的“别敬”,夏天送的“冰敬”或者“瓜敬”和冬天送的“炭敬”,向领导的秘书或跟班送的叫“门敬”或“跟敬”。(现在则宽泛且模糊地称为“不正之风”,全然不顾其规则x的作用。)。“敬”的具体分量取决于双方关系的shen浅、京官的用处和外官的肥瘦。
送这些东西有两个目的:一是联络_gan情,说明白点就是为了升官。如今官员的升迁和明清官场是一样的,仍然取决于与上级的关系,层层递升上去,每一层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争当“接班人”的技巧,而整个过程都象明清一样没有老百姓ca手的份;二是争取资金项目。与上级领导和部门联络的利益如此巨大,送红包便势在必行了。有了这种_geng基,没有名词可以发明名词,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经验,没有传统可以创造传统。
上级官员到下面视察,遵循潜规则,县里照例要掏钱意思意思。如果财政紧张,就要找私家摊派,但是他们不说“摊派”,而说“帮贴公费”。用现在的表达方式,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就是乱摊派吗?但仔细品品人家的措词:“帮贴公费”——行为的主动发出者一举从索取者变成了掏钱方。在“公”字面前,人家“自愿”,就不能叫摊派了。
外官留别敬,早已成为官场不成文的规矩,外官、京官也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在官场,由“热”而“凉”,就是送礼没有达到期望的目的,希望变成失望。
“ 别敬”具有礼物与贿赂两重x格,它是礼仪式的贿赂,又是贿赂式的礼仪,礼仪与贿赂He一,既降低了礼仪的意义,又抬高了贿赂的身价,雅典别致的名字,遮盖了几多丑恶。
法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j神》中说:“专制国家里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对哪位上级都不能不送礼物,就是对君主也不例外。”这里说的当然不是中国,不是清朝。看来,向上司、向君主送礼,表示自己的忠诚,中西一律。
种种陋规,虽然范围有大小,数额有多少,但都外边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权力中心。下级官员为什么要结交首长秘书?就因为他们接近权力中心。所以,规礼的数额虽然一般以官阶的高低为准则,却又非一层不变。真正起到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权力,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产生影响的权力。
凡是存在着权力关系的地方,就至少同时存在着腐败的可能x。权力与利益的交换,中国人几乎是无师自通。只要存在着权力,只要这权力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或者造成伤害,权力的拥有者和这权力的受益(或者受害)者之间,就很容易产生一种权与利的交换关系。然而,权力又是不可能取消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地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因此有个说法:“没有监督的权力是腐败的_geng源”。按照这种说法的逻辑,只要有了监督,也就不该有腐败了。可惜事情没有这么乐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监察制度的国家之一,自秦汉时期就有专门的监察部门。西汉时期叫“御史府”,东汉时期叫“御史台”,明清改为“都察院”。都是直属天子的独立部门,不但不受其他官员和部门的制约,反倒有权监督一切部门和官员。
他们的权力很大,本来是为了保证监察工作的雷厉风行,却使监督本身就变成了一种特权,一种更不受限制和监督的权力这样一种权力是没有人不害怕的。
其实,就算这些监察官员都很廉洁,也很努力,恐怕也只能监督非典型腐败,监察不了典型腐败,因为_geng本没法管。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