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权统治下,“怀疑”是学者得以特立独行的首要品质。中国传统的集权专制之下,官不得私论、士不得私议、民不得私说。大家共用一个脑袋,一个思想;我们的传统就是报喜不报忧,就是为尊者讳。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多一只眼睛,怀疑的眼睛、清醒的眼睛。历史经常不是记忆的工具,而是遗忘的工具,历史与其说是让我们记住过去的事实,不如说是规定哪些事实应该让我们忘掉。
中国的“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导致了国人重要天命,轻人力,无创新,怕变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最难过的,下场最不好的,一般都是改革家,所以一般官员信奉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中国人稳重实在的一面是农业生产决定的。农业生产要求四时更替,对时间的j确x不作要求,所以中国人不讲j确时间,不重效率。正因为农业生产不需要时间的j确,效率的高效,相对应的,中国政治体制里才会出现官僚主义作风。一句话,小农与官僚是一对双胞胎,有小农就有官僚,有小农经济就有专制统治。这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方式与意识形态是互为作用的。所以,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小农的理想就是温饱问题,什么民主、自由都不是小农们最切实的目标。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体制为什么在中国可以_gengshend固的原因。
现代学者认为,中国人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陈独秀也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只有天下观念,没有国家观念。因为中国百姓没有国家观念,他们也就相应地没有了爱国情_gan,至于朝廷天下,那是r食者们考虑的;而r食者们也相应地认为,天下就是他们的天下,就是他们的家,百姓只是他家的奴才。
中国的帝王之所以选择集权,乃是由于中国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把权、势、术融He为帝王专制术,导致了中国封建帝王先天就有了集权的意识与专制的基本功,农民运动推翻旧帝王,中国文化马上造就一个新帝王,新的还永远比旧的更专制,中国就这样让他们给专制完了。
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其实这话反过来说也成立,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严格讲来,集权政治下,中国出不了公民。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有三种互相区别的含义,而其最_geng本的含义则是指政治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它是指一个城市国家中有特定政治权力的成员。公民这个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一句话,集权体制下,百姓也就只有做奴隶的份儿了。
奴隶分三种:愚奴、顺奴、猾奴。
中国传统文化充当集权政治的帮凶,在愚民方面起了决定x的作用。孔子说:民可以使由之,不可以使知之。老子也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声,常使民无智无yu。
对统治者而言,牧民就是养群傻子,越傻越好,老百姓也还争气,叫傻就傻,集体犯傻,不傻也要装傻。
执政者不傻,知道自己江山的安稳在于民众的驯_fu,这种驯_fu是需要统治者下一番功夫的,这就是牧民。
中国古代政府的运作j神之一就是集体防范nv人:nv人不得干政。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如果睡在皇帝身边的个把nv人就足以对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警惕的,是体制之不足,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nv人的道德自律上。中国的朝代兴亡史,乃是体制的恶x循环,而不是nv人祸败的。但是我们看到的局面是,一部朝代兴亡史,变成了一部nv人挨骂史。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政治智慧,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早期的社会遗产——浓厚的专制官僚制因素和丰富shen厚的古文化,通过战国时代社会分化推进,形成了“文吏”和“学士”这样两个主要的社会群体。这个分化对此后历史进程有很大影响。文吏群体的发达与国家机器官僚制化,呈现为同一过程;学士群体的发达也不仅与战国“百家争鸣”的辉煌文化,而且与其时与此后的政治变迁息息相关。就整个中华帝国的历史而言,王朝以学士为官僚的主要来源,以儒学为正统意识形态,也构成了其独一无二的政治特点,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官僚政治形态。因此,忽略了帝国政治的文化方面,就经常无法透彻理解传统古代官僚政治的特有冲突与变迁。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