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而刚刚到任的史可法更是一头雾水,如果放在几年前,刘毅碰见史可法这种明末牛人,可定会跟他推心置腹一番,可是自己来到大明已经快十年了,见过的牛人太多了,心里早就有了免疫能力,况且现在自己已经是挂了卫镇抚使的军衔,而史可法不过是个七品知县,两人的等级差的太多,说起来自己是史可法上官的上官的上官,所以刘毅没有对史可法进行过度的关注,还是先让他熟悉一下芜湖的人文地理还有政务吧,军务这方面刘毅是不允许别人染指的,青弋军将是大明最后一道防线,他绝不允许这道防线被破坏,他要建立对这只军队的绝对领导权。而正兵营中的一帮老军士也随着刘毅的整编而升职。

本来只是小旗的李福和马j良被安排进了民团担任总旗,民团的编制和正兵营完全一样,都是两连骑兵,五连火铳兵,一连辎重兵,一连医护兵,还有一连炮兵。说来也是搞笑,李福和马j良两人一直是一同升职,一起当小旗,现在又一起当总旗,还都分在芜湖县民团当中,李福对下属一下比较和蔼所以得了个福禄星的外号,而马j良天天板着个脸,所以背后士兵们都叫他马面。

民团的训练时间虽然只有正兵营的一半,但是马j良和李福等人从来不敢懈怠,一直都是往死里*练大家,校场上挂着巨大的条幅,上面是刘毅的经典名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每天大校场上都是热火朝天,士兵们的喊杀之声响彻云霄。

崇祯元年的七月,就在袁崇焕在辽东正被官兵闹饷的事情折磨的头疼yu裂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太平府却是热闹非凡,首先码头和船坞已经基本建设完毕,码头从去年开始就陆续在启用,到了今年完全建设完毕之后,每天的吞吐量就更大了,刘毅估算了一下,如果按照现在中圩洲码头的吞吐量,一年至少超过一千万吨。这是什么概念呢,二十一世纪的芜湖港每年的吞吐量大约是一点五亿吨。所以在当时有现在十分之一的吞吐量可以说是非常繁荣了。码头的繁荣就更加反哺了太平府的经济,仅仅一年,太平府的百姓生活条件跟以前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家家都有余财,但是太平府的土地就那么多,很多人打起了其他府土地的主意。

江北还比较混乱,很多人还存在疑虑,可是江南没问题A,特别是紧邻太平府的宁国府,池州府。大量的太平府中层阶级开始在两府购入农田土地,让当地的农民去耕种,每月给那些农民月钱,他们也当起了小地主,而当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也乐意为他们打工,反正都是种地,除了种自家的地以外,顺便再把东主买下的地种了,每个月还能拿到八钱银子的月钱,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买地买_F_的风潮,促进了太平府周边几府_F_地产中介事业的发展。其实古代就有中介这类人物的存在。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He,以获取佣金的人。又叫牙子,牙郎,牙侩。在西周时期,这种中介人称为质人,到了西汉就称作驵侩,最后唐朝以后才叫牙人。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工会,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十三行还要与来华洋商打交道,从货物买卖到日常起居,事无巨细,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不过,这里的牙行数目并不固定,时有增减,所以广东十三行只是最兴盛的十三家。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大明一六一九》小说在线阅读_第1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瑾醉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大明一六一九第1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