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的“克钦人”之所以会变成基督徒,很大程度是由于高黎贡山——怒山这两在山系的阻隔,使得华夏文化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向西进行自然渗透。古典时期的政治家们,对怒江两侧的地区更多的是采用羁縻控制的手段。一纸钦命,就能换取地方的安宁,对于习惯于无为而治的华夏文明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不过顺着横断的山谷向南渗透显然要容易许多,横断山脉在这一地区已经显得舒缓了很多(西侧除外)。因为尽管难度依然不小,华夏文明最终还是对掸邦高原进行了有效的渗透。
最初的有组织的渗透有史可查是在明朝末年。部分忠于明朝的军民逃到了当下中缅南部边境的缅方一侧,也就是现在的果敢一带。他们的后代至今还生活在那一地区,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果敢族”。由于前段时间果敢事件的爆发,相信很多朋友对这一段历史已经很熟悉了。
我所要说的是,明朝的遗民当时之所以能够在这一地区安定下来,反而说明之前中央帝国对这一地区并没有直接控制。当然这也不代表缅人控制了这一区域。事实上直到现在,他们也仍在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当然后来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介入,亚洲地区正式有了国界的概念。既然不能象以前那样处在两不管的地位,出于文化上的原因,已经成为当地土著的汉人(除明遗民外,还有后来陆续迁来的汉人)在面临英国人的压力时,从nei心里当然还是希望能够划入中国。只可惜最终英国人似乎只认“标识清晰和易于辨认的天然地理特征”。最终横断山脉地区被划入了中国,而那些处在山脉边缘地区的汉人(包括汉化的民族)部分被划入了缅甸。
我们现在知道,在中缅边境主要分为两大区域。一是高黎贡山以西的“克钦邦”;二是南部的掸邦。由于中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避免的在边境地区引发了一些政治事件(由于中国的强势地们,这些政治事件的发生地当然是在缅甸一方了)。当然由于前面说过,华夏文明的渗透方向主要为南部,因此掸邦高原上所发生的政治悲喜剧远比其他地区要多。
最起码我们现在知道,在中缅南部边境的掸邦高原上,从高黎贡山直到缅老边境,一线排开有三个“特区”。从政治的角度看,这三个特区似乎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即是缅共遗留下来的_geng据地所演变的。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了这三个特区的民族成分,就知道事情远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特区的民族文化特点:
第一特区——果敢。这一区域代表的是在古典时期不断迁入的汉族;
第二特区——佤邦。这一生活在横断山脉西南部的山地民族,一直所接受的影响是由北而至的华夏文明的影响。由于和缅族之间还隔着掸族,因此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多少缅甸本部对他们的文化影响。尽管由于地形的原因,中央政府对于横断山脉的改土归流时期较晚,佤族整体上并不能算完全汉化的民族。但最起码他们的上层,或知识阶层已经融入了华夏文化。可以提供佐证的是佤邦领导人那一口地道的云南普通话(其实对于边境的少数民族来说,很多时候并没有国境线的概念。佤邦的很多领导人其实都是从中国境nei过去的)
第四特区——这个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现代政治的产物。前两个特区的形成更多的是基于人口的自然渗入。而这个特区的形成则带有强烈的主动输出的影子。当然在这么短的时间nei,不大可能用政治的手段向缅甸输入大量的人口。不过最起码可以利用知青的文化素质自上而下的对当地的文化做一些改变。
以上是对这三个中缅边境的特区民族、文化上所做的一些分析。至于具体的人物相信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在这里就多言了。对这些情况做过分析后,再结He这三个特区的地理位置,你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中缅边境之所以形成现状,_geng本原因还是华夏文明在向南进行渗透。当然,由于意识形态的介入,这种自然的渗透被一定程度的加速了。(所以缅共只是一个符号,决定x因素还是文化)
有一张网上流传很广的,关于这三个特区位置的地图。在这里借用一下,在此向原作者致敬!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