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地缘结构由于是临时ca播,加之要过年,写得有点急,回头一看行文方面有些文字错误。大家大概看下就行了,以后有时间了会展开的,包括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是欧洲的火药桶,英法的百年恩怨,殖民帝国兴衰的地缘北背,小亚细亚半岛与欧洲的地缘关系,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与三大地缘文化区(拉丁文化区、日耳曼文化区、斯拉夫文化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会得到解读。
另外那张欧洲行政地形图由于是shen夜做的,有些困了,有几个国家标注的有些错误,一会会删除。现将修正过的图发上来,前面的图就不要传播了。
我们今天要回到河北平原,来看看在西周——春秋初期这一地区的地缘格局是怎样的。
从地理的角度看,河北平原是夹在山、河之间的一块菱形的平原地带。西、北面是太行山——燕山山脉,而南、东面则是走北线入渤海的黄河。在西周时期,黄河下游走的还是当年夏禹治水时期所整治的“禹河故道”,而在jin_ru春秋之后的公元602年,黄河下游向东玩了一次漂移,经由卫河河道再向北jin_ru渤海湾。这也是黄河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但并不代表在此之前黄河就没有变过道。实际上这两条黄河故道之前的水文状况极不稳定,黄河经常在这一区域之间游走。因此在战国以前,这个“黄泛区”更多的是作为河北平原与河南诸国之间的缓冲之地。
由于河北平原的南北长度远大于东西宽度,因此仅仅在平原的南北两端分封诸候国显然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南面的卫国和北面的燕国之间,还需要有一个重要的诸候国承上启下,以连通南北,这个国家在周公分封卫国和燕国之时也同时诞生了,它就是“邢国”。与燕国和卫国是周公的兄弟之国不同,这一次周公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分封在了这个中间地带。
附:黄河下游主要诸候国分布图(春秋)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上图,会发现黄河(禹河)在延太行山东麓向北流至邢台北部时形成了一个大湖,这个湖古称“大陆泽”,由于在秦时这一地区被划归“巨鹿郡”,因此也被称之为“巨鹿泽”。在后世,项羽灭秦主力的“巨鹿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区域。
在大陆泽以南的黄河与太行山基本平行,而过了大陆泽之后黄河开始向东北方向漫流。也就是说大陆泽以南的河北平原是一条狭窄的条形地带,而平原的北部则要开阔的多。邢国封建之地就是在这个转折点之上(邢台及其周边),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个封国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封堵来自北方的“戎狄”部落南侵。
实际上仅仅依靠“邢国”并不可能让周人将整个河北平原纳入势力范围。如果周人希望在整个太行山以东地区华夏文化圈的话,那么在“邢国”与“燕国”之间的那一大片开阔地中再分封几个姬姓的封国。问题是想到这一点并不难,而要做到这一点则不是依靠一场战争就够了的。
对于河北平原的地缘形势来说,黄河的流向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条让生活在其周围的居民又爱又怕的大河的每一次改道,只是在不断的侵占其他河流的河道罢了。无论黄河如果变化,对华北平原构成地缘压力的永远是太行山以西的“山西高原”,以及燕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如果不能将防线推进至山西高原和燕山之北,河北平原的地缘安全无从谈起。对于这一点,想必后世的宋朝人是shen有体会。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