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今天太晚了,只能写到哪是哪了。

关于鲁国,如果从人文的角度来解读,相信可以写很多。单是一个研究孔子本人,就可以写成一部巨著了。要是再顺带把儒学拿出来点评一下,估计这个帖子就得再改名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既然本贴没有这么大的野心,因此也就不在圣人的学说上面多加笔墨了,基本的着眼点还是会在鲁国地缘结构之上。

对于鲁国的位置,一般都会有个概念,即与齐国分列泰山南北。也就是齐国在北,鲁国在南。这们方向_gan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太多含糊了。

_geng据之前的nei容,我们已经清楚了,分割齐鲁的山脉可以统称为“泰沂山脉”,这个山脉又由五个相对独立的小山系组成,即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其中泰、鲁两山在春秋时为齐鲁两国的势力分割线。而沂蒙山以东在大部分的春秋时期为莒国的控制范围,不过后来在齐、楚、吴的争霸战中几经易手。齐国由于在地缘上更具优势,因此在大部分的时候,控制灭国后的莒地相对容易些。在这种时候,沂蒙山或者说整个泰沂山系成为了齐鲁双方的战略平衡线,或者说是争夺的目标。

如果以泰山为起点,尼山为终点,整个山脉大体上成一个反“C”形。尽管一般认为鲁国在泰山之南,但实际上鲁国的初封之地(也就是鲁国的国都)并不是在泰山附近。这个名叫“曲阜”的地方的准确位置是在这个C形山脉的另一个角上,也就是那个被叫做“尼山”的小山系上。

据说尼山最早叫“尼丘山”当年孔子的父M_在山上祈祷,后生下孔子。因此将孔子取名为孔丘,字“仲尼”。后世之人说是为了避孔子的名讳,而将之改名为“尼山”。其实要避就再避得彻底点,干脆连字里的的“尼”字也换掉,方显对圣人的“尊重”。

应该说,当年周公为自己选的封地,位置是相当不错的。具体情况还是明天再写吧。今天事情多,有些累了。祝大家晚安!

先把鲁国的图上上来

附:鲁国地缘位置示意图

“礼崩乐坏”是目前大家对社会普遍的_gan觉,其实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在整个中国都处在转型的阶段时,很多旧有的价值观被打破了,而新的价值观又没能建立起来。换句话说,我们知道现在的“礼”已经被扭曲了,但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礼”,谁又能说得清呢?在这种时候,通过追忆历史上的某个辉煌时期,借以创造一tao新的价值体系,往往倒是能够收到奇效。欧洲的文艺复兴走的就是这条路,这也让欧洲在近代成为了世界的中心。不过欧洲人并不是最先想到这个办法的,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克己复礼”的概念,希望能够为纷杂的春秋乱世打造一tao价值体系。只是在当时,这个旧瓶里面装的新酒还不够多,也没有实现这些理想的地缘基础。直到汉朝中国真正有机会开始实现中央集权体制了,儒家的那些思想才真正有机会在经过修饰之后粉墨登场。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军事思想为主导的“丛林法则”才更具有指导意义。

有一种说法是周公在立国之初就预见到了鲁国会败于齐国。理由是齐国在教化子民方面更加务实(特别是对殷商遗民),一切因俗就简;而鲁国则要繁琐的多,或者说礼数要多的多。如此下来齐国的人民更容易归复,国力也就会比鲁国强大的。(由此还诞生了“平易近人”的成语)。

很怀疑这段故事是后人附会的。因为周人当初的立国之本就是那些在今人看来,繁复无比的“周礼”,也是华夏与蛮夷们最大的区别。至于对待那些新近归附的化外之族,周人倒是非常宽容的,而这种政策的制定者正是鲁国的创立者——周公(在卫国部分有过描述)。也就是说,周礼本身并不是鲁国走向没落的_geng本原因。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1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1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