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湖和黄浦江还有两点需要补充一下。
对于太湖的形成一直有不同的说法,比较传统的说法是太湖及太湖以东地区原来都是海洋,由于长江不停的向东南方向输送泥沙,而钱塘江则向东北方向做同样的事,这些泥沙在出海口处会形成条状的沙州(比如长江口的崇明岛就是成陆了的沙洲),最终两条沙洲带在东海He围,并将沙洲以西的海水与海洋隔离,形成了一个咸水湖,而西面山地之上流下来的河水逐渐将海水转换成为了淡水,由于泥沙仍会在湖nei淤积,因此大部分的湖面成为了平原(也就是长江三角洲),剩余的水面则成为了太湖。
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这种两江输沙,天然筑坝形成陆地的情况并不鲜见,在长江以北,淮河与长江也同样有过成功的案例,向东拓展了江淮平原。只是这仍然很难解释太湖的形成原因,因为理论上太湖也应该被淤塞成平原。
能够形成湖泊的地区,地势肯定是要比周边地区要低的。就太湖而言,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形状。尽管中国有很多nei陆湖,但是象太湖这样轮廓近似于圆形的湖泊并不多见。这一类的湖泊如果在山顶之上,那么是火山口的可能x就很大了,就象那些以分布在各地,以天池命名的湖泊,只可惜太湖的所在地并不存在这种条件。
既然地球下面的岩浆不能为太湖的形成作出贡献,那么我们就需要将视线投向遥远的太空了,如果在某一个时间,从外太空恰巧有一块没有在空气中燃尽的陨石,掉在已经成陆的长江三角洲上,那么无论这块石头的形状如何,它都可以将地面砸出一个圆形的坑。随后的事情就简单了,那么发源于西、南两面丘陵之上的河流,会逐渐将之_Fill_的。
太湖究竟是不是陨石造就的,目前还在论证之中。不过它的形成时间应该并不久远,因为在湖底已经发现了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也就是说,在太湖的的湖址形成之后,被河流注满水之前,吴越先民们已经在此生活了。
由于太湖本身不是由天然的河道扩张而成的,那么湖水在蓄满之后必然要寻找出路,最终流入大海。如果太湖的形成时间能够早些的话,那么它有足够的时间在人类到来之前,东向冲击出几条天然的河道连通大海。只可惜对于吴越先民来说,太湖的形成时间太晚了,因此太湖泄洪通道的形成过程注定要影响人类的活动。换句话说,先民们需要通过人工干预,尽早的将太湖连通大海的河道固定下来,以减少湖水漫流对于陆地居住区的影响。
鉴于上古时期,石制工具是人类可以使用的主要工具,因此疏通太湖河道的工作是十分艰难的。我们在〈吴越地缘结构图〉上为太湖划出了三条主要的入海通道,由北至南分别是娄江、松江(苏州河)、东江,这三条江都是在人工疏导的情况下形成的。这并不是说吴越先民们就此挖了三条运河,而是说他们在湖水漫流之时,就势加shen加宽了河道,使之能够更快速的起到泄洪作用。
鉴于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治水第一人的名气,因此治理太湖的功劳也被记到了他的头上,这就好像后人们总喜欢把一些发明创造记在鲁班身上一样。将大禹与太湖乃至整个江东平原联系在一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为吴越之族寻找到一个华夏之_geng。这在边缘地区或边缘民族融入华夏核心圈的时候,似乎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无论大禹是否真的有空,在治理完黄河水患的同时,又跑到太湖也治水。吴越先民通过太湖水道的治理,掌握了很高的治水技巧却是可以肯定的。这种可以依靠人力改变地理结构的能力,在吴国决定越过长江,jin_ru江淮平原,并北上黄河流域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下一节会具体分析到)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