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
我们先来看看这张〈吴楚柏举之战示意图〉,从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如果将南阳盆地与江汉平原看作是楚国核心控制区的话,那么这一核心控制区与东部地区之间有一系列的山脉丘陵作为地理分割线。我条分割线由北至南分别是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以及江南丘陵地带(包括黄山山脉及其以西的山地丘陵)。而这四处山地之间又为楚国留出了三个战略通道。即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的“方城夏道”;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的“信阳通道”;大别山与江南丘陵之间的长江。
三条通道中,方城夏道是纯粹的陆地通道,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的那些断续丘陵,一方面为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的沟通提供了多条宽阔的战略通道(这似乎也能解释,南阳盆地最终在行政上归属于河南而不是湖北),但也为防守方提供了更大的挑战。因此楚人在此修建了长城也就是所谓“方城”将那些断续的丘陵联系起来,用以抵御北方诸侯的入侵(至今那里还有个方城县),而楚人也经常越过方城直接jin_ru中原参与争霸。如果从结果来看,楚人对于中原诸侯的威胁要更甚。这与中原地区的地理结构,无法成为一个封闭x的地理单元有关。既然不具备封闭x,那么任何想单独统一中原地区的想法都是徒劳的。因此四分五裂的中原地区也不可能在伏牛山与桐柏山之间,筑起一道属于自己的长城了。
由于方城夏道的地理位置,吴人实际上是不可能选择它作为穿入楚国核心区的路线的。即使是中原那些国家这次都站在吴人这边,为它的攻楚行动提供方便,相比于另两条通道能够直接jin_ru江汉平原相比,绕道南阳盆地,再通过大洪山两侧jin_ru江汉平原都显得多此一举。不过吴人没有选择走北路,并不代表楚人不会利用它,随着战役的进行,方城夏道仍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南边的长江通道。如果观察江东平原与江汉平原的地理关系,我们很容易在两者中间发现一个三角形区域天然成为二者的缓冲地。从地理结构上来看,它是由长江北面的大别山与长江南面的“江南丘陵”包夹而成。只不过江南丘陵是一系列山地丘陵的总称。在大别山南面相对的区域有一条江将这这一片丘陵作了一次分割(类似的分割还有),这条江叫作赣江。而位于赣江——长江三角洲东侧的山脉就是著名的“黄山”。而西侧的那条叫作“幕阜山”的山脉名气则要小的多了,不过这条山脉向东延伸至现在的鄱阳湖附近时,切割出了一组体量不是很大,但名气很大的山峰,这些山峰被总称为“庐山”。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