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对“柏举之战”花费较多的笔墨,一方面是为了让大家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缘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在解读楚国成为北方诸国最主要敌人的原因,那就是够“大”。仅仅是江汉平原——南阳盆地——江淮平原就已经让楚国拥有北方诸国所无法匹敌的战略纵shen了。而到了战国时期,楚人的势力范围还在继续扩大。拥有多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地理单元,使得楚国就象“九头鸟”那样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就象这一次吴国的进攻,在战术上应当是非常成功的。楚军如果能够按照既定计划迀回He围的话,吴军也未必能够攻入郢都。
对于象楚国这样疆土辽阔的国家来说,都城的失陷并非意味着亡国。在秦国开始强大之后,秦人也曾经攻破郢都(公元前278年,屈原也是因此事而投江),楚人随即迁都至淮河中游的寿春。如果这一次吴军能够长期占据郢都,楚人最大的可能x是在南阳盆地组织力量反攻。吴人可以通过j心的战术准备,一战而攻入江汉平原,但要想消化如此广阔的楚地,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应该说楚国这次的落败,北方诸国是乐得在边上瞧热闹的,毕竟楚国这个蛮夷一直都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即使有人想救援,一般的小诸侯国也是决不敢趟这池混水的。或者说只有与楚国同等数量级的边缘大国,才有这个实力做这件事。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楚人希望从外部找寻到力量帮其击退吴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渭河平原的秦国,山西高原的晋国,以及山东丘陵的齐国身上了。由于晋国与楚国一直是中原争霸的直接对手,楚人如果向它求援的话,无异于引狼入室。这样看来,只剩下齐国和秦国作为选项了。
如果从共同利益的角度来看,齐国应当是很好的求助对象,因为吴国一旦作大,势必会沿海岸线向北扩张,并直接影响齐国的利益。问题是如果齐军从山东半岛起兵前往江汉平原的话,他们的行军距离甚至比吴军还要远。并且齐军亦无法象吴军那样,借淮河之力,降低行军的强度。当然,如果齐国人愿意的话,攻击淮河下游以及江东平原,B迫吴军不得不回援本土也是一个好办法。这样的话,围魏救赵的典故也就会提前发生了,只是相对应的成语会变为“围吴救楚”罢了。不过在富庶的齐人偏安思想过于严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他们对于长江流域的蛮夷之地都缺乏足够的兴趣。更何况无论是吴国,还是楚国成为了江、淮流域的老大,都有可能会沿泗水而上,影响齐国的利益(后来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因此站在齐国的角度来看,看着两个潜在的对手拼得你死我活,自己在边上坐山观虎斗似乎是不错的选择。
经过排除法,秦国成为了最后的答案。如果放在战国时期,楚人是决不会想到向秦国求援的。因为向南扩张至汉中盆地以及四川盆地的秦国,已经直接与楚国发生了地缘冲突。并且占据了上游优势的秦国,对于楚国的威胁要远甚于三晋(那时晋国已经分裂为赵、魏、韩三国了)。而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基本力量还是被限制在渭河平原。对于秦国人来说,能够jin_ru中原参与争霸,一直是他们的梦想。只是由于晋国占据了崤函通道,秦国人在大部分时间(春秋)还是只能困于关nei。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