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丹江通道,可能很多人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武关,如果你关注中国古代史的话,应该会有些了解。一般而言,每一个重要的关隘都会扼守一条重要的通道,而每一条重要的通道又会连接两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而武关所扼守的丹江通道用来沟通的地理单元则是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
从地理结构上来看,这条天然通道沿西北——东南方向穿越秦岭,既然称之为“丹江通道”,那就应当有一条叫作“丹江”的江了。丹江是汉水最重要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北沿的商山(陕西省商洛市),在南阳盆地的西侧与汉水He流,He流之处则被称之为“丹江口”,现在也成为了那片土地上所建立的城市的名称。由于水量丰富,地理意义上的“丹江口”现在被筑坝蓄水成为“丹江口水库”,并成为了南水北T的重要源头。由于丹江在到达武关之前,实际上已经向南折转了,也就是说没有完全沿着这条天然通道东行,因此武关的得名是来源于丹江的一条支流——武关河。至于丹江本身,最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具备了通航条件,秦人灭楚之战中很有可能已经得水利之便了,但由于丹江本身是发源于秦岭之上,而并非贯通于渭河平原与南阳盆地之间,因此经由武关的这条陆地通道仍然是渭河平原——南阳盆地之间最为重要的沟通渠道。如果大家希望在地图上寻找“丹江通道”的具体位置,可以参阅312国道,对于现代人来说,将古人所修建的道路扩建为公路是最为省时省力的办法。
丹江通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无数次重要的作用,最为著名的应该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那场竞赛。当项羽还在函谷关前与秦军苦战时,刘邦则已经通过武关抢先jin_ru渭河平原了(武关春秋时叫“少习关”,战国时更名为武关)。在秦国成为楚国的主要对手后,楚国的防御重点事实上就是“丹江通道”,为此楚人也此也修建了“方城”(而且有数重之多)。不过在吴楚“柏举之战”后,丹江通道却成为了秦人救援楚国的快速通道。从军事角度看,能够让秦军实地考察一下这条通道的通行程度,也是秦国答应援楚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军在经由“丹江通道”到达南阳盆地后,可以选择沿汉江而下,与楚军在郢都决战,不过这样做并不是x价比最高的战术。最好的办法还是东出方城夏道,至淮河上游*吴军的后路。只是吴军在打破了楚军的He围计划后,显然也意识到方城夏道的战略威胁了。因此吴军除了继续在郢都寻找楚平王的尸体以外(当然更重要的还有财宝物资),也分兵推进至方城夏道的南端。最终南下的秦军和楚军汇He后,与北上的吴军在方城夏道的最南端相遇(稷地,今河南省桐柏县),并展开激战。有了秦国的生力军加入,吴军再也未能延续他们的连胜势头。更为重要的在吴国的大后方,越国已经向吴国发起了进攻。如果按照正常的战略思维,吴国其实应该先搞掂这个死对头的。虽然伍子胥说动了吴王先攻楚,并取得了胜利,但攻楚的成功并不代表就能抵消越国的战略威胁。因此吴国下一步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是解决越国的问题了。对于伍子胥来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虽然未能抓到活着的楚昭王,但能够将杀其父兄的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并打上三百鞭子,大仇也算是报了。
吴楚柏举之战虽然以吴军撤出江汉平原,楚人复国而告终,但它的影响却是非常shen远的,吴军的这次攻击打破了楚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楚国从此也不再象从前那样,只需将主要j力放北方,它必须时时防备来自东面的地缘威胁了。
现在我们要交待一下,柏举之战之后,吴楚之间的地缘形势了。首先那个位于随枣走廊的唐国自然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在失去了吴军的庇护后,秦楚联军首先就灭掉了唐国。而位于唐国之南的随国却赌对了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在楚昭王跑去避难的时候收留了这位落难的楚王。虽然随国人告诉吴军的理由是占卜的结果是如果交出了楚王,对他们不利,也就是说老天要收留楚王。这个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是随国人懂得审时度势。或者说随国人清楚,楚国并不会那么容易被灭的,最低限度楚人还是能够保有大别山以西地区的。而到了那个时候,楚人就算暂时没有实力恢复他们在江淮地区的势力范围,但做个nei部清理的实力还是有的。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