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越”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要探究“越”这个概念的地理特征,那么“山”“海”是它的突出特征。或者说越人的分布范围是在整个东南沿海丘陵地带。至于越人最初人迁移路线,应该是自中南半岛向北迁移,最终止步于长江下游,随之与向南渗透的北方族群相碰撞。
关于越人最初所建立的国家(指能够为华夏文明所承认的,具有类似组织结构的“国家”),无疑是那个吴越春秋中在勾践时期达到顶峰的“越国”。越人开始真正融于华夏,也正是源于此。因此在后世诸多以“越”为名的政治势力一般都奉此“越”为正溯,并以它的继承人自居。
由于越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因此很容易被山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族群,时间一长,这些在族源和文化上都有共通x的族群,在文化上会形成独立的各具特色的亚文化。而我们对这种亚文化最直观的_gan受就是各具特色的“方言”。由于分布范围广,相互之间又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因此实在是分不清它们之间区别的中原民族,笼统的将之称之为“百越”。
对于百越之族来说,将自己的历史源头定位在那个曾经称霸于春秋的“越国”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无论是在越国被灭之后向南回迁的越人,还是在北上过程中沿途定居的越人,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没有被切断,而将一个最辉煌的时代或分支作为族群共同的记忆和源头,是人类正常的心理状态。
为自己寻找一个拿得出手的出身,并非只限于春秋战国之后的百越之族。在到达长江下游的那部分越人开始接触到黄河文明,并希望与之成为一体时,这种想法就已经存在了。受华夏族的影响,如果要让自己与其他民族处在对等的地位,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华夏族的“名人”作为自己的祖先。尽管这样做并不能消除那些来自黄土高原,以华夏正统自居的族群的歧视,但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是在先秦,还是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无数的边缘民族,都依这种方法先为自己寻找到一个正统的出身,然后再从文化上与华夏族融He,最终“洗白”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从春秋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主要国家(或者说族群)来看,吴人将自己定位于与周人同源。在吴人所陈述的历史中,周人的始祖周太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太伯”为了礼让D_D继承君位,而南下到了吴地。这种说法让吴人自认为与周人获得了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楚人的野心显然要更大些,他们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时期。在楚人决心与周人决裂,并视周人所封“子爵”为侮辱时,他们向周人强T,黄帝的儿子“高阳氏”是楚人的直系祖先。从这个角度看,楚人的出身要比周人高贵的多。
而在楚、吴之后,也希望融入中央之国的越人很明显不大可能找到一个比黄帝级别更高的祖先了。如果将周人的始祖定位为自己共同的祖先,即使能够找到He适的对象,也不可能压倒它的对手——吴人。如果再向前追溯的话,商族也是一个选择对象,不过商族那明显来自东部族群的出身并不能提升越人的身价,因此He适的对象应该再向前追溯。而开启了中央之国概念的夏人无疑是最为He适的对象了。因此那个以治水而闻名于世的“禹”成为了越人所祭祀的对象。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