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gan谢〈鄙视枪沙发的2009〉提供的有关“汝海”的地质报告。所谓伊川盆地指的就是伊河(伊水)中游,流至龙门2的那段河谷。而过了龙门2则是黄河、伊洛河水共同作用而成的洛阳盆地。伊河之水如果不能顺利的越过龙门2注入洛阳盆地的话,在伊川盆地积水成湖是必然的。如果你在GOOGLE地图上查找,会在伊河中段找到一个叫“陆浑水库”的人工湖(可先查找“伊川县”的地标,再顺着河道向南寻找)。这个水库所在的地点就是伊川盆地的最低点,通过人工筑坝拦截伊河的水流,我们依稀还能够看到些“汝海”的影子。只不过上古之人与今人所遇到的烦恼正好相反,他们所烦忧的是水太多了,需要有He适的途径排泄掉,而不是象我们这样恨不得将每一滴水都利用起来。
在〈鄙视枪沙发的2009〉所提供的那份地质T查报告中,所认定的汝海就是蓄水之后的伊川盆地。问题在于伊川盆地即使蓄满了水,它的体量似乎也担不起“海”的称号,更不至于让整个淮河流域都为之所动。还有一问题就是,即然“汝海”前面被冠以的是“汝”字,那么它势必覆盖有汝河的部分河道,否则用词j准的古人会将之命名为“伊海”的。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地形图,会发现伊川盆地如果蓄满水的话,会依水势向东北及东南两个方向漫流。不过在东北方向伊水突围的机会不大,有嵩山、箕山两座山脉阻挡,河水至多会淹没两山之间的山谷,并成为“汝海”的一部分。即使不看地理结构,仅从郑国能够安全的在嵩、箕两山东面享国数百年,我们也能判断出,伊川盆地的水患不会影响到此。
既然东北方向无法突围,那么我们可以看看东南方向有没有He适的路径。还不错,这里为伊川盆地留出了一条宽阔的通道。而伊水之南的“汝水”正是沿着这条通道向南注入淮河的。也就是说伊河之水在注满伊川盆地后向东南方向突围,并与汝水汇He,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湖泊。由于这个湖泊的水流最终是通过汝水下游的河道注入淮河的,因此也就被命名为“汝海”了。至于汝海的南界应该在哪,或者说有哪一段的汝水扩张为“汝海”。如果考察地形的话,在发现现在的“北汝河”(也就是古汝水的北段)在郏县(春秋时的郏邑,郑国部分有过描述)南部有一条顶角朝东南方向的“V”状丘陵,而北汝河也在此沿着这个角向北拐了个弯后再继续南流。这条“V”状丘陵起到了天然大坝的作用,使得漫流至此的大部分洪水得以蓄积起来,成为汝海的一部分。
在确定了汝海的大致范围之后,我们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上古时期,淮河的水患主要来自何方了。也就是说伊、汝之水对淮河流域所造成的水患才是大禹的治理对象。在伊、汝两河的水流还不算太大时,依托山势,这些水流汇集成了汝海,然后再沿着汝水的下游河道向南注入淮河。但到了雨季,伊、汝两河的水量暴Zhang的话,那么汝海之水就会向南奔涌而下,进而造成淮河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
写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汝河之水也是流入淮河的。那是不是说造成上古时期淮河水患的罪魁祸首就是“伊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其实在大禹治水之后,淮河的治理工作依旧是历代王朝的治理重点,并且作为历史上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汝水两岸的洪灾也还是一直不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元朝的官员甚至将汝水一截为二,将北汝之水入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颖河”(颖水),再注入淮河;而南半部的汝水(南汝河)则与其他河流汇集成另一条独立的河流——“洪河”流入淮河。这种分流的作法固然是能够让古“汝水”的下游地区减少洪灾的危险,但同时也让颖水一跃而成为了淮河的第一大支流,并增加了洪涝的风险。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