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大禹的这次治水工程在地缘上的影响是非常shen远的,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让黄河的地缘影响力扩散到了淮河。而大禹本人实际上也凭借这次治理水患,树立了洛阳盆地在黄——淮之间的政治地位。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大禹及其所代表的部族既然可以通过疏通龙门而减轻淮河的水患,自然也存在人为堵塞龙门,让伊水复流入淮河的可能x。对于淮河流域的部族来说,这是一种现实的地缘威慑力。尽管伊水的水量在后世已经逐渐减小了,黄河对淮河的这种地缘控制力却一直延续了下来,因为春秋之后的政治家们,已经有能力通过人为的方式,在洛阳盆地——山东丘陵之间的任意一点,将黄河之水向南引入淮河流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决堤)。有一种看法是中国的集权结构是源于“治水”文明,从黄淮之间的地缘关系来看,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

既然大禹已经通过治水显示了自己的能力,那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向分散于黄、淮流域的部落们宣示自己的政治权威了。由于淮河流域的诸多部落都在这次治水工程中出了力(当然也有坐享其成的),因此大禹需要找一个地方召集各部论功行赏。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试探行为,以观察自己在淮河流域的威信究竟如何。由于评定功过实际上是一个计算过程,所以这次会盟行为被称之为“会稽”,也就是现在“会计”的意思(学财务的朋友倒是应该去“会稽”圣地拜一拜)。这种做法倒是很象姜太公在“封神台”上所做的,只是不知道〈封神演义〉的作者在创意封神榜时是否受到了大禹“会稽诸侯”的启示。

关于“会稽”之地究竟在哪里,一直是没有明确定义的。主要的说法有二:一是绍兴后面的会稽山;二是蚌埠市西面的“涂山”(行政归属怀远县)。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来看,前者的会稽之名明显有附会的意思。而后者的位于位于淮河的中游,如果大禹希望就此确立在整个淮河流域的威信,“涂山”倒是个He适的地点。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禹是在伊川会稽诸侯的,这个“伊川”指的就是伊川盆地(现大部归属伊川县)。如果说大禹希望在自己功能名就的地方会盟诸侯,也是He乎情理的。因此涂山和伊川都有可能是真正的“会稽”,只不过对于希望控制淮河流域的大禹来说,“涂山”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现在让我们回到江东。在吴军的主力回到江东以后,他们所要面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越国”。我们之前曾经说过,就越人的整体迁移路径来看,是由南至北逐秩迁移的,而越国的高峰则是在越王勾践时期。在越王勾践那传奇的一生中,越国不但越过钱塘江jin_ru太湖平原,而且最终在吴越争霸中笑到了最后。

就越王勾践的王都所在地,一般关注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是“会稽”,位置就是在现在的绍兴市。如果观察现在的地图,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越人是凭借宁绍平原所打下的农业基础,与太湖平原的吴人进行长期对抗的。而实际上宁绍平原当时的地理结构并不稳定,也就是说当时的宁绍平原大部分还是海洋或者滩涂,真正能够作为耕地的并不多。而越人在大部分的时候还是在闽越丘陵里面徘徊。

就杭州湾的地理结构而言,其实是一直不太稳定的。与长江口的不断东进不同,杭州湾更喜欢南北方向摆动。比较春秋时期与现在的的海岸线我们会发现,杭州湾的整体向北移了。也就是说北面太湖平原的部分土地变成了海洋,而南面的宁绍平原在向北扩大。其实这种变化并非是单向的,宁绍平原的成陆情况在历史上多次出现反复。就宁绍平原现在的结构而言,是主要是由西面的绍兴平原,以及东面的宁波平原组成的。而两大平原中间是由一条两山相夹的河谷相连接的,这条河谷中间所渡过的河流叫作“姚江”,因此被称之为姚江。而姚江河谷的北面其实还有一块突出部,叫作“三北平原”(因在慈溪、余姚、镇海三地之北而得名)。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20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20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