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的不稳定状态对于北部的杭嘉湖平原,以及南部的宁绍平原都有很大影响。相比而言,南北纵shen较小的宁绍平原所受的影响会更大。对于受到海侵困扰的土地,即使是海退之后露出陆地,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用于耕种的。首先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河流冲刷,让土地的盐碱度降低。不过如果想靠河流将那些滩涂自然改变成耕地,需要更长的时间。当越人在浙闽丘陵北沿立国时,他们所面对的宁绍平原其实还是一片*地(北部还是浅海)。如果不想办法将水排干,越人除了能在里面打些鱼以外,并不能够收获到粮食。对于当时的越人来说,他们并没有治理水患的经验。这并非说浙闽丘陵里的那些河流就不会出现洪灾,只是越人会将居住地建在高地上,以避免受到水患的困扰。因此尽管越人很早就有机会jin_ru宁绍平原,但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越人的主体还是选择在浙闽丘陵徘徊。
如果说宁绍平原当时因为海侵的原因,阻止的越人的北迁,那么太湖平原的情况应该要好些了。由于太湖平原的体量较大,最起码太湖周边地区,应该不会再受到海水的困扰了。不过我们在之前对太湖的情况也分析过了,太湖之水在寻找入海通道的过程中,实际上同样让周边的平原处在不稳定状态。因此早期迁居其上的部族,都比较分散,且力量薄弱。这种情况直到公元前11世纪,吴人的到来之后才有所改观。
尽管吴人后来的基本构成,应该还是以先期从浙闽丘陵上零星渗入的越人为主。但他们最初的来源应该还是来自于江淮地区的东夷部族(这在太伯奔吴的传说中也可看出)。而从安徽境nei穿越江淮丘陵后渡江jin_ru江东地区,是吴国先人最有可能选择的路线。而大禹治水对于淮河流域的这些“夷”族的影响是shen远的。因此这些在江淮平原已经掌握了平原治水技术部族,在东渡长江之后,逐渐对太湖的水道进行了疏通,将那些对于越人来说,只能打渔的*地变为了大片的耕地。并最终以“吴国”的形象,出现在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上。(可以参考一下伍子胥奔吴的路线)
由于吴国是从江淮丘陵渡江的,因此在穿越江东丘陵后,他们最先到达的是苏锡常平原,也就是太湖的东、北面,这里也成为了吴人的地缘中心。对于吴人来说,太湖南面的杭嘉湖平原并非不是进行地缘扩张的方向。只不过当他们在苏锡常平原干得有声有色时,浙闽丘陵上的越人也已经从吴人的开发中意识到,这些*地其实是可以为越人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在一个能够交流的空间中,技术优势并不会一直保持下去)。因此越人也决定向太湖平原进发,而最先jin_ru越人视线的就是杭嘉湖平原。最先进行这项工作的并非我们所熟悉的越王勾践,而是他的父亲——允常。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