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吴国终于可以回到江东与越国决战了。问题是夫差也意识到,自己的已经被越国抄了底,现在即使能够回到江东,其实也没有什么胜算了。这种时候还对于吴国来说,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迁都至江北,经营好自己在江淮的土地。在春秋之时,诸侯们异地重新建国是常有的事(人口密度低,为诸侯国的迁移提供了空间)。比如东迁的郑国,以至那些被大国灭了之后,异地重建的例子。在战国后期,秦国攻占江汉平原之后,楚国也曾经将国都迁至淮河流域,以期东山再起。为此夫差甚至起了依托自己手上的军队,在士气未散之前攻下宋国的念头。尽管单看宋国的位置,是处在四战之地,但如果加上吴国在泗、淮流域已经占据的土地,,吴国还是能够保有一定实力的。
只不过如果吴国真的定下了这样的战略,所要面临的问题还是很多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吴国需要在淮、淮流域经营出新的水面交通网。这一方面是为了开发江淮地区(主要是东部,现在江苏长江以北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防守的目的。如果吴国在太湖平原的_geng基稳定,吴国的下一步开发江淮东部的水网是肯定的。而在丢失了江东之后,那些北方大国已经不可能留给吴国充足的时间开发江淮地区了(江淮东部的人工水网后来还是形成了,并且在后来抵抗北方骑马民族入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新的吴国也没有长江天险为之提供保护,很难象之前那样偏安一隅。因此夫差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师江东,与越国一争短长。
当吴军回师江东后,越国已经攻破吴都,并杀了夫差的太子了。不过尽管越国与回师后的吴军主力进行过几次接触战,并取得了胜利。但由于吴军主力尚在,越国要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不可能的,因些吴越双方暂时还是停战言和了。只不过与当年的情况有所不同,求和的一方是吴国(公元前482年)。
最终的结果是,越国获得了吴淞江——太湖以南的土地,也就是说取得了整个杭嘉湖平原的控制权。而吴国则暂时得以保住了他们在苏锡常平原的_geng基。只不过连年征战的吴国,nei部早已空虚不堪,另外攻入吴都的越国军队,对吴国的物资和基础设施进行过什么样的掠夺和破坏是可以想见的,越国在撤退之时所获得的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就是吴国在太湖之中的那些大型战舰。而丧失了这些船只,对于吴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以他们残存的实力,已经很难再将水军恢复到原有的实力了。因此吴越双方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的大逆转,形势变得对越国愈发有利,或者说越国成为江东之主只是时间问题了。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478年,越国终于对吴国展开了决战。而这一次,吴国已经没有了在杭嘉湖平原上的缓冲地,吴淞江直接成为了吴越两军的分割线。
最终越国凭借强大的水陆两军,分兵三路,轻松的突破了吴淞江防线。研究战史的人一般将吴军失败的原因归于夫差的判断失误,将主要兵力用于防守越国的左右两军,而让越军主力从中路突破。其实对于当时的吴军来说,已经没有实力防守整条吴淞江了。军力占优的越国,在多点齐发的情况下,攻入江北实属必然。
最终渡江成功的越人与吴军决战于江北,由于江北那片湖泽之地被称之为“笠泽”,战役因此也被史家称之为“笠泽”之战。而失去了最后保护的吴军,只能向吴都退却。在吴都城南进行了几次失败的抵抗之后,吴国最后残存的力量可以选择的只有退入“吴都”,作最后的挣扎。
不得不说,吴人苦心经营的,具有水陆两栖特点的都城足够坚固。吴人据城自守了三年之久。只是城墙再坚固,粮食也有吃尽的一天。于是历史开始重演当年夫差破越都的一幕,只是这一次被围在山上的是夫差,而胜利者则是勾践。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