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军来犯之时,宋军可以依托的防线正是泓水。问题是这条天然的防线并没有发挥任何战术作用,原因则是宋襄公一定要等楚军渡河并列阵之后方才应战。这种被毛泽东喻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其实并非宋襄公所创,因为在上古之时,战争的多是采取邀战的方式,即双方约定在一片开阔地,然后列队厮杀。这种战法实际上是一种“贵族式”的战法,春秋之时还能看到些许案例,到了战国时期则基本看不到了。那时国家之间的战争已经变为全方位的对抗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地形、计谋的运用等都成为一支军队是否能够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看,宋襄公只是因为他那不He时宜的行为,成为了“最后的贵族”。
如果宋襄公生在欧洲,他可能会觉得更适应些。因为在欧洲,即使是在中世纪和火器盛行的年代,欧洲的军事贵族们,依然热衷于这种“优雅”的战争方式。东西方之所以会在战争形式上形成如此巨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国家的组织形式就已经开始由层层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变了。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nei部的权力基本都已经集中在公室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都有可能快速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打一场全面战争。而西方所一直延续的层层分封的“封建制”(这才是真正的封建),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地缘结构非常复杂,很少有国家有足够的实力有胆量打一场全民皆兵的全面战争,因为你的对手可以是一个,也可能是数个乃至数十个。在这种情况下,将战争的范围主要限定在贵族之间,即可以保证领地nei部
实际上,无论宋襄公采取什么样的战争形式,宋国“四战之地”的地理条件,都很难让它成为一流强国。如果宋襄公及宋国历代君主能够正视自身的地缘劣势,制定出正确的拓展方向,也许让宋国的命运得到些许改变。在这方面,东迁之前就为自己选定一块风水宝地的郑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当楚军在“泓水之战”中占用宋军后,楚人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了。可以说,济水以南的诸侯基本都在楚国的控制之中了。楚人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河济平原,对于一个有志于称霸中央之国的诸侯来说,能够将势力范围扩张至沟通河、济两水之间的河济平原,是能否成为盟主的必要条件。因此河济平原在春秋之时,无数次成为会战与会盟的地点。即使是到了春秋末年,当时战败了楚、越、齐国,势力如日中天的吴国,也将会盟的地点选定在河济平原的黄池之上。
在楚人图谋河济平原之时,这块夹心地上除了周边大国所占据的土地之外,最大的诸侯国是“卫国”。在卫国一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在齐桓公刚登上君位后不久,卫、邢两国就因为戎人的进攻,而被迫迁至河济平原之上。只不过在楚宋泓水之战后3年,邢国就被同姓的卫国所灭。卫国之所以敢对受到齐国支持的邢国下手,正是因为他选择了楚国作为后台。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