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秦国来说,希望入主中原并不能算是异想天开。当年黄帝和武王都是从渭河平原走出去,并成为天下共主的。现在秦人已经成为渭河平原的主导者了,冒一次险开始东征之路是迟早的事。而这个任务落在为秦国取得河西之地的秦穆公身上也有其必然x。
秦军东征郑国最大的隐忧是晋国。因为吞并虞、虢(南北)两国的晋国,实际上已经取得了“陕地”的控制权。而秦军通过崤函通道jin_ru洛阳盆地,乃至中原,陕地是必经之地。换句话说,如果晋人不放行,秦军的这次远征将会充满着危险。
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几个重要的地理名词作一个梳理,这些地理单元在整个古典时期,乃至上古时期,都一直发挥的重要的战略作用。它们分别是:“陕”地、函谷、太阳——茅津渡、南北崤道。
附:崤函地理关系示意图
首先我们要解读的是函谷和崤山。从地形图上我们很容易看出,如果我们从渭河平原出发,沿黄河东行的话,可以有两个选择。经过黄河的那个拐角(河曲)之后,沿黄河南岸,通过秦岭与黄河之间的夹道前行;二是通过风陵渡渡过黄河,沿黄河的北岸向东进发。这条路线的地理格局和南岸非常类似,只不过是由规模较小的中条山替代了秦岭的位置。而中条山与黄河之间的通道,甚至比南岸还要好平整些。
不过无论我们是沿着黄河的北岸还是南岸前行,在到达“三门峡”附近时,都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因为无论是北岸的中条山,还是南岸的秦岭,在这里都不约而同的向黄河靠拢。使得黄河河道不得不收窄,并形成了两岸高山林立的峡谷地形,这也就是所谓的“三门峡”。换而言之,如果你还想继续东行的话,沿着河岸走将是非常困难的了。对于在这种地形上开辟道路,先民们并非没有办法,在我们将视线转向秦岭及四川盆地时,那些开凿在崖壁上的“栈道”会为我们展示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的。
实际上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中条山甚至太行山脉和秦岭都可以看作是同一山系。只是由于黄河在它们之间冲出了一条河道,才会分割成两片完全独立的地理单元。无论黄河与它两岸的山脉是何总关系,对于希望走出黄土高原的人来说,都一定会想办法在其中开辟道路的。
之所以开凿栈道没有成为上古先民的首选,是因为他们在三门峡两侧的山脉中找到了可行的道路,而这条通道的位置在黄河的南岸。
上面那张图又被系统自动压*了,下次还是要先上到相册里再发出来。再上一次,图很大,想观察细节的朋友可另存在看,里面我标注了一些现有的地名,以作为这些古典地理名词的参考。
另外附张三门峡未成为“三门峡水库”之前的图片(油画),以让大家更直观的认识这段峡谷对于陆地交通的阻碍。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