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世界杯,没有更新,今天补上。悲剧的是两个进球居然都错过了,看来下次要少喝点水。
==========================================================
之所以不能否定雁翎关作为晋军伏击地的可能x,是因为如果你顺着南崤道走,过了雁翎关之后,可以再折向北,到达硖石关之后,再向东走北崤道到达洛阳盆地。由于这条沟通南北的道路存在,崤道的整体格局呈“A”字型,也为秦军和后人的通行,提供了两种以上的可能x。因此百里奚才会在他的预言中,提及两条崤道。
不过既然我们可以确定秦军是从洛邑北门通过的,那么作为必经之路的“硖石”发生“崤之战”的可能x也就最大了。也许是因为“雁翎关”这个名字更上口,也更有气质,我们在一些古典小说和评书中经常能听到它的大名。而对于“硖石”这个地名,熟悉度则要低一些了。不过当年杜甫当年在安史之难中从洛阳向西逃难,走的就是北崤道,并在三个重要的驿站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三吏〉,其中被列入中学课本的〈石壕吏〉所描述的就是途经“硖石”的见闻(另两篇分别为〈潼关吏〉和〈新安吏〉)。至于说杜甫夜宿的村子到底是这一带的哪个村子,就不好说了。不过现在有个村子已经注意到名人效应,并更名为“石壕村”了,如果想去思古的朋友倒可以去看看,最起码是真的有一段古道遗址。
还是回来更新吧。一场球下来,两个进球居然又正好错过。
---------------------------------------------------------
前面有朋友问了,秦军既然已经过了洛邑,那么是否是在回来的路上遭遇伏击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由于这个帖子里所列举的战役或者典故,一般知名度都比较高(甚至被列入中学课本),因此没有太花费笔墨展开。如果不太熟悉的朋友,也以百度一下相关背景,以了解除地缘因素以外的其他背景资料。
在预_gan到秦军这次东征会失败的人看来,对于秦军来说,路线太长,不能保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次军事行动的战术是依靠nei应的“偷袭”战)。实际上这并非是在判断,秦军是否能够隐身到达新郑。因为上万人的部队行军,不让沿途的人看见是不可能的。最起码我们知道,晋国所控制的陕地、王室所在的洛邑,以及位于洛邑以东,伊水之南的滑国,都是秦军的必经之处。百里奚所虑的是秦军过于轻狂,不能很好的掩饰他们进攻郑国的企图。
尽管我们在史书中所得到的信息似乎是,郑国那个贩牛的商人弦高,在滑国一见到秦军就判定秦军的攻击目标是郑国。但真实的情况更可能是,弦高在与秦军的接触中获知了这一信息(秦军的轻狂在过洛邑时已经显露出来了)。因为在春秋之时,一个诸侯国的军队借道通过另一个诸侯的控制区,是在正常不过的了。当然,这种借道行为一般而言应该是事先打过招呼的。但一个商人是没有途径获知这些信息的,因此之所以敢于挺身救国,只有可能是从秦军那里直接得到了消息(秦军当时在滑国休息)。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