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吧,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魏、赵、韩三国是如何瓜分山西高原的晋国土地的吧。昨天我们说了,如果要想将三晋在分立之初所占据的城邑完整的标示出来,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我们却可以从三个国家的初都处,以及他们在战国后期所形成的地缘格局,看出他们的主要扩张方向。

正如所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一样,适He耕种的平原地区,都是争夺的重点。因此在三家分晋之后,三个曾经的盟友都选择了自认为最有利自己发展的城邑作为都城。其中魏国的政治中心设在运城盆地的东部,与他们在中条山南部的初封地——魏地,隔中条山相望。在假途伐虢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魏国的这块初封地,是因晋国吞并了一个叫“魏”的小国而得到的;而韩国的先祖得到他们的初封地,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这片因韩原大战而闻名的土地,之前也是属于一个叫“韩”的小国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是多么的怀旧,这些国名在转换为地名后,又被它的新主人重新变为国名。

韩国在独立之后的新都城,设立在临汾盆地的中部,叫作“平阳”,与位处临汾盆地西部的韩原遥呼应。如此看来,韩国似乎对临汾盆地情有独钟,而魏国则更应该在运城盆地拓展自己的空间。不过有一个问题是,临汾——运城两大盆地,虽然分割为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但实际上这两个地理单元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一点在春秋晋国的章节中已经解读过了。也就是说,既然晋国最终将临汾——运城两盆地融为一体,并成为晋国的核心区,那么理论上存在的两个山头,实际上被He为一座天王山了(也就是“河东之地”)。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韩、魏两国势必有一家要被挤出河东之地。

纵观先秦的历史,并非所有的地缘矛盾都是不可T和的。就好象大家所熟知的“一山不能容二虎”这句俗语,其实还有一句少有人知的后话,叫作“除非一公和一M_”。只可惜韩魏两国都是经历过晋国nei部残酷的政治斗争,而生存下来的强者,并没有一方愿意象当年的“申戎”一样,仅仅满足于把持周王室的选后权,并以此为前提,甘为对方所驱使。

最终的结果是魏国获得了河东之地的控制权,而韩国则被迫将他们的政治中心迁往别处。如果晋国不是三分天下,而是由韩魏两国平分秋色的话,,那么韩国人很可能会向北占据太原盆地,并将晋北的忻定盆地、大同盆地作为扩张的方向。不过可惜的是,那三个盆地已经被赵国定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了。

赵国的先祖赵夙,与魏国的先祖毕万是同时受封的。时间都是在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大举吞并河东诸侯之时。将吞并的土地奖赏给有功之臣,是分封制的一种体现。赵人所得到的土地就是韩原附近,那里原来属于一个叫“耿”的小国。不过与魏赵两国有所不同的是,赵人并没以以“耿”作为自己的国号;更为重要的是,赵氏子孙并没有将临汾——运城两盆地所构成的河东之地,作为自己的扩张方向。而是选择做一个开拓者,将目光锁定在山西高原的北部。

如果以河流来划分整个上党高地,可以由北至南划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北部的“漳河”流域(古称漳水);另一块则是南部的“沁河”流域(古称沁水)。我们先来说说漳河。从体量上来看,漳河流域的面积要更大些。漳水在下游的河北平原之上,也发挥了重要的地缘作用。而漳水在整个上党地区的上游水系,并不是简单的一条河流,而是呈伞状分布,主要的源头有两支,北支叫作“清漳水”,走向是沿着上党高地的东北部山地流域,然后在穿越太行山脉之前,与南支汇He成为“漳水”流入华北平原,并最终注入黄河(古)。

清漳水由于基本都是在山地中穿行,因此受关注度并不如它南面的兄弟高,因为与清漳水不同的是,漳水的南支——浊漳水则孕育出了上党高地的地缘中心——长治盆地。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2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2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