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知道三晋是怎么瓜分晋国在河北平原的遗产的,那还得先了解一下晋国得到这些土地的背景。在晋文公称霸一节,我们其实对这个问题提过一下,即晋文公是通过帮周王室平定nei乱,而获封了河nei、阳樊的土地。这其中的河nei指的是以朝歌(河南淇县)为中心的卫国故地,如果再往前算的话,就是商朝的核心地区,王畿所在。对于这片土地,我们在春秋卫国一节中已经多有描述,现在我们的目光,要放在“阳樊”身上了。因为如果要划分地理单元,所谓“阳樊”是属于另外一个地理单元了。而这个地理单元,就是我们今天要解读的晋之“南阳”地。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河北平原的地形,就会发现,由于黄河(河水)在先秦之时的河道是走的北线,因此整个河北平原的形状,并不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饱满,而是象一个牛角形的漏斗。无论是站在洛阳盆地的东周王室的角度,还是通过崤函通道jin_ru华北平原的晋国,他们最先接触到的,都是这个漏斗在黄河北岸的尖上。
从地理格局的角度看,这块与洛阳盆地隔河相望,呈不规则三角形的土地,正好处在太行山的南部,黄河的北部。按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方法,这是块彻彻底底的阳地。由于相对山西高原来说,这块土地是在南面,因此晋国人也就这一地区称之为“南阳”之地。
在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所谓的“南阳”。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专有名称。即使是在本贴中,这个城市所处的地理单元,也是被命名为“南阳盆地”。但在先秦时期,由于地缘分割,诸侯林立,每一个政治体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为自己所获得的土地命名。特别是当他们所遵循的是同一命名规则,重名也就不可避免了。就象“南阳”这个名称一样,每个国家都可以把它南面,属x为阳的土地命名为南阳。如果是在东面,也可以叫“东阳”。就象齐国在灭了“莱国”之后,就在其地上设立了个“东阳”邑(其为莱国在临淄的东面)。
关于先秦这些诸侯们命名所造成的误会,在史书中比比皆是,在这里并不是我们所讨论的重点。之所以要解读一下南阳这个概念,是因为我需要有一个标签,来命名太行南以南,黄河以北的地理单元。而在晋以及他的继承者三晋看来,“南阳”是最为He适的标签了。
附:战国时期河北平原地缘结构图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