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魏国在这种战略是非常冒险的,首先他必须在河济平原上打通一条战略通道。而河济平原也是赵、齐甚至燕国的拓展方向(卫国可以无视)。在这样的平原地带,想稳定的保有一条南北向的战略通道,是非常困难的。而魏国在山西高原之中的北进战略,所碰到的对手倒还单纯,就是赵国。尽管赵国将太原盆地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在最初的时候,魏国其实在太原盆地中还是分得有城邑的。而赵国将晋阳定为政治中心,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作为晋国在山西高原最早的扩张方向,太原盆地的地缘结构比晋阳以北的忻定盆地,要复杂(各大家族的封地都有可能有)。晋阳城筑在太原盆地的北缘,可以让赵国的都城不至于被其他家族的领地包围起来。
应该说,在最初的时候,魏国人有可能打通了这条交通线。因为最起码太原盆地东边缘,晋阳城东南方向的榆次(现晋中市榆次区)、阳邑(太谷县)两邑,成为了魏国的控制区。而经过三年的战争,中山国也被魏国所灭。至于在河济平原,那本来就是一个凭实力说话的争夺区,谁是霸主,谁的实力更强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份额。也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有些战国地图上,魏国的国土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弧形,或者说n字形。而这个n形的两个脚,就是魏国在河东以及华北平原上的土地,项端那条狭窄的通道,就是“井陉”。
实际上,无论魏国的这种战略构思能否实现,魏国都很难获得成功。因为除非魏国能够在下一步一鼓作气拿下赵国,否则如此漫长而又狭窄的战略通道,是很容易被对手切断的。而在魏国的战略构思中,应该有顺势拿下整个太原盆地,以及邯郸——邢台地区的计划。但能够实现这第二步计划的前提是,魏国能够顺利的消化掉中山国。只是要想彻底控制这个戎狄所组成的国家,却并不是件易事。
我们前面也分析过,如果不考虑到控制“井陉”,中山国的防线建立在滹沱河一线是最为有利的。而事实上中山国虽然在竭力控制滹沱河以南地区(石家庄地区),但活动中心还是在滹沱河以北。在魏国决定攻击中山国之前,中山国决定离开太行山的边缘,向东扩张,并在现在的河北省定州市构筑了都城“顾”。而在此之前,中山国的主要城邑都是在太行山的边缘,也正是凭借这些城中有山的城邑(中山国旧都“中人城”就是在现在的唐县境nei,靠近太行山),中山国才顶住了晋人(包括赵氏等世家大夫)多年的征伐,即使被攻破,也能退入太行山中保存实力,并最终收复失地。
也许凭借魏国的实力,中山国即使还是将主力收*在靠近太行山的区域,也能够取胜。但中山国将都城迁移至“顾”这样一个纯粹的平原地带,无疑加速了他的灭亡。在这种地形中,中山国的防守优势被大大削弱了。其实中山国的这种情况,和二战初期的苏联有些相似。当时苏军在开战之初,之所以损失惨重,是因为他们的军事部署,是按照进攻德国的目的在组织的。可惜的是德国人先发制人,以没有准备好的进攻姿态来防御,苏军的惨败也就在所难免了。中山国当时也是这样的,在他们最大的敌人——晋国陷入分裂后,中山国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会,因此也有意向平原地区扩张,以占据更多平整的土地。既然已经选择按华夏的方式组织国家,那么生产方式自然也要向农业转变了。
问题是魏国的动作的确够快,在中山国迁都至“顾”后(公元前414年),就立即_gan觉到机会来到了。而中山国应当完全没有料到是魏国对他发起了攻击,对于中山国人来说,他们更加熟悉的对手是赵人。即使是在晋国没有被瓜分之前,赵氏家族也是他们最主要的敌人。现在,他们只能在一个新的,尚未适应的环境中,去迎战一个陌生的敌人,中山国的胜算自然要小很多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