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魏之间的这场“桂陵之战”到底是怎么打的,甚至庞绢有没有参与,一直都是争议不断。《史记》、《战国策》、《孙膑兵法》等都各有不同。其中一致的nei容是,魏国派军围困了赵都“邯郸”,然后齐国派遣了一支部队,偷袭魏都“大梁”,而后在“桂陵”伏击了轻兵回援的魏军,并大获全胜。这也就是所谓的“围魏救赵”。一般作为一个经典故事,也就简述这个过程,最多再点出上述三个关键地点就行了。不过我们所希望了解的就要shen入一些了,第一步,我们需要知道这三个地点,都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缘位置。
首先是邯郸,这个赵国都城的位置应当是十分明确的。即使没有我们之前的分析,大家也应当知道它的位置,因为它的名字二千多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如果从划分地理单元的角度来看,无论黄河怎么流,邯郸城都是处在河北平原中部偏南的位置。而魏都“大梁”,基本就是现在开封的位置了。不过想去开封看魏都遗风的朋友肯定会失望的,因为你肯定在开封城nei外找不到任何魏人的遗迹了。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处在中原之中的开封城,在历史上虽然多次为都,但也多次为黄河所淹。每发一次大水,旧有的城址建筑就基本上被黄河所带的泥沙所覆,之后回来的人又在被淤高的地面上重新建城,二千多年前的大梁城,已经被压在好几层的城址之下了。至于说开封城为什么那么有xi引力,我们在分析魏、韩在中原的地缘结构时,会着重分析的。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的开封城,北面是黄河,但在先秦时,黄河走的是“汉志河”道,大梁城的北面是济水(这段济水河道与现在夺济入海的黄河并不重He,位置再偏北一些)。也就是说,大梁城是处在河、济之南,是标准的中原腹地。当魏军想从河北平原的邯郸城,快速回师地处中原的大梁城,他们就必须穿越西“河济平原”,如果不想经过这块四战之地,魏军只能向东绕行至河、济相交点的西侧,南渡黄河到虎牢之东,然后再沿济水南岸到达“大梁”城。这种走法一是绕远,二是要经过韩国的控制区。倒不是说韩国会伏击魏军,只是完全没有这种必要罢了。因为魏国既然有在河北平原和中原,都控制有土地,他们当然没有理由不太河济平原部局,为自己打通一条战略通道的。正如我们之前的分析的那样,西河济平原的西半边,已经大部为魏国所控制了。因此对于齐军来说,料定回援的魏军会直接穿越河济平原到达大梁,并不需要特别的智慧。由于邯郸城与大梁城基本上处于同一经度,因此魏军的回国路线大体会呈一条南北向的直线。只不过由于渡口和道路的选择,并不会就是一条笔直的道路罢了。
齐军所选定的伏击地点“桂陵”(现河南省长垣市西北)就是在河济平原之上,如果观察桂陵的位置,是处在邯郸与大梁之间的连线偏东的位置。属于理论直线与实际道路之间的正常误差范围nei(至于为什么在看似一马平川的河济平原上,会出现这种偏差,我们在马陵之战中会有解读)。现在的问题并不在于齐军所选定的伏击点在哪,因为当你料定了对方的行军路线后,自然能够找到He适的点进行伏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齐军是如何到达桂陵,并在对方不知晓的情况下设立伏南圈的(要知道“桂陵”所处的位置,是处于魏国的势力范围之nei);另一个问题是佯攻大梁城的齐军,是如何快速穿ca至大梁城下的。而两个问题的解决,则需要另外两个末落贵族,卫国和宋国站出来说话了。
我们知道,在最初的时候,卫国才是西“河济平原”的控制者。而后来,这个末落贵族在晋国以及他的第一继承人——“魏国”的挤压之下,已经逐渐*小了自己的控制区,或者说是向黄河之南的卫都“濮阳”一带收*。到了战国后期,卫国甚至只剩下都城濮阳了。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在桂陵之战发生时,卫国在都城之外,还剩下哪些控制区。但魏国已经对卫国形成了包围之势是可以肯定的,就象鲁国事实上也处在齐国的包围之中一样。无论卫、鲁两国当年是否风光过,处在这样一个地缘位置中都不会_gan觉到舒_fu。积极的与包围它的其他大国结盟,以图避免被完全吞并的命运都是必然的选择。而在齐魏之间发生战争时,卫国则选择了站在齐国一边。就象如果其他国家进攻齐国本土的话,鲁国人一定会加入反齐联盟一样。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