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是在桂陵之战之后十二年爆发的(前342年),事情的起因和桂陵之战如出一辙,就是魏国又发动“侵略战争”了,只不过这次的对象换成了韩国。有的朋友认为,魏、韩两国似乎关系不错,并奇怪魏国也少攻打韩国。这话对也不对,由于两国犬牙交错的地缘格局,两国之间的依存度的确比其他国家要高些。但这并不代表魏国没有动过灭韩的心,特别是魏国在北线一统河北平原的企图失败后,魏国人开始图谋中原西端的“郑”地了。之所以称这一区域为郑地,是因为这一区域本来是由东迁后的新“郑”国所控制,只不过后来被东进韩国占,郑国也随之灭亡了。在韩国灭了郑国之后,它的都城也就迁到那个当年“郑氏三公”千挑万选而筑就的新“郑”城了。
韩国的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是属于较弱的,这与它自身的地缘结构有关,防御x好的国土,土地质量不够好(上党高地);土地质量好的,防御力又不差了些,总是成为地缘博弈的焦点(中原“郑”地)。因此韩国的生存,依赖“术”治的思想比较严重。这个“术”的含义,即有技术,也有战术,说穿了就是抱着人定胜天的理想,希望靠对地缘关系施加影响,来改变自己的地缘劣势。这种“以术补略”的方法,为历史上经常为人所诟病,但如果处在韩国的地缘位置上看,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可以参加下泰国的例子,当然,朝鲜半岛上的另一个“韩国”,如果能明白这点,自己的处境会好很多)。因此,如果你想进攻韩国的话,经常会发现,“你不是和一个人在战斗”。而这一次为韩国出头的则是“齐国”。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齐国人愿意出头,当然也有他自己的诉求。当年的“桂陵之战”的确让魏国吃了个大亏,也维持了华北平原的地缘均势,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那场伏击战,还不足以让齐国从魏国手中,抢到老大的位置。因此齐国人需要蓄积力量,找机会再与魏国打一次。鉴于齐军的战斗力暂时还是无法超过魏武卒,所以正面对战的战术还是不可取的,需要有He适的战术来辅助。只是这一次的办法,从表面上看和桂陵之战并无二致,依旧是“围魏救赵”(现在应该叫“围魏救韩”了)。
不过鉴于齐、魏、韩三国的地缘关系是呈线x排列,而非象齐、魏、赵三国那样呈三角形排列,象桂陵之战那样的围点打援的战术就不适用了。因为即使齐国再一次借道宋国快速ca到了大梁城的东侧,他们也决无可能在韩都新“郑”与大梁之间设伏。而进攻新“郑”的魏军则可以在齐军偷袭之后迅速回军(新郑现在为郑州辖,而郑州已经和大梁城的继承者“开封”开始一体化的进程了〈郑汴一体化〉)。因此,齐军如果不希望与魏军正面对抗的话,他们在魏军回师大梁后,所能做的就只有后撤。不过无论是出于救韩的目的,还是出于与魏国争霸的想法,齐军都需要与魏军展开一次决战,否则魏国在赶走齐军之后很可能会回师继续攻韩。这是因为魏国这次的战术目标并不是齐国,B退齐军便已经达到目的了(齐军如果跑回核心区,魏国也暂时没实力攻Jin_qu),对于魏国来说,征_fu韩国的战略意义远大于与齐军PK,可以让魏国有希望从南线,将国土连成一片;而这个过程中所要遇到的难度,也要低于灭齐。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