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与齐国的矛盾,不久前刚刚被齐国占过全境的燕国可以说的上是最苦大仇shen的了。其实从齐国的角度,又何尝不知道,吞并了宋国就等于捅了马蜂窝。对于齐国来说,最现实,也是风险最小的扩张方案,就是先由东河济平原北上,kua过河间之地吞并燕国,然后再由北、东两面夹击赵国,最终消化整个河北平原。现在,齐国暂时将宋国作为了主攻方向,并不代表将来就会放弃向北扩张的企图,特别是齐国人已经基本占据河间之地,将边境线推进到燕南长城(东端)一线时。
有鉴于于此,燕国在破齐之后,并没有满足于以战胜国的姿态,与对方签订和平协议,而是希望完全吞并掉齐国。燕国的这种想法也不能说是离经叛道,毕竟战国时期的战争指导思想,已经由将对手“打_fu”,变为“兼并”了。而刚刚被赵、齐两国的中山、宋两国也是现成的例子。但以燕国的实力,想要吞并齐国这样的一流强国,还是过于大胆了。即使不考虑齐国nei部的想法,其他的诸侯其实也肯定不愿意这种局面出现的。因为无论是燕吞并的齐,还是齐吞并了燕,燕齐一体化的结果都意味了一个超级大国的诞生。
不过,让燕国这条蛇,去从_geng本上破坏一下齐国的地缘结构,也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对于山东诸国来说,齐国比之秦国的威胁要更为直接。因此当燕国决心以灭齐为目的继续战争时,其他的诸侯就先退了回去,坐观燕、齐两国的缠斗。当然,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参战的诸侯大都也已从齐国身上讨得了好处。整个中央之国的地缘格局,又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
首先退兵的是韩、秦两国。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与齐国没有直接的地缘矛盾。不过相比韩国陪太子读书的角色而言,如日中天的秦国,这次参战可是有些自己的战略目的。这个战略目标就是“陶”邑。不过秦国所求的,可以仅仅是原先菏、济之南的那个“陶邑”,而是希望控制整个菏——济之交的交点,换句话说,秦国所希望的是全方位的控制这个战略要点。
菏、济之交的这个战略要点,在宋国被灭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完全被宋国所控制了,或者说宋国已经将“陶”的概念,覆盖了整个菏、济相交的地区。因为在在宋国称王之后,宋国曾经jin_ru过一个兴盛期,在这期间,宋国从魏、楚两国手中都夺取了部分土地。向北渗透进了河济平原(所谓“河东九城”),向南则越过彭城——钟离防线,向淮河推进(所谓楚国的“淮北地”)。甚至连东面的齐国,也曾经被宋国蚕食。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很大程度是因为魏、楚两国在西线,不得不承受秦国巨大压力。这个时期的秦国已经占据了魏国的河东之地,失去了河东之地的魏国,已经彻底的jin_ru衰弱期了;而楚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在数败于秦军之后,连大王(楚怀王)都已经被秦国所扣留了。而在秦国取陶邑之后,楚国人也很快在秦国的重压之下,失去了江汉平原这个_geng据地,并被迫迁都于淮河流域(公元前279年,屈原也就是在那时投的江)。
不管菏——济之交的这个战略要点,在秦人到来之前,是由宋国整He好的,还是由齐国整He好的。反正秦国在这次联He破齐之战中,达到了目的,全面控制了这个要点。不过这个时间点,离秦国统一中央之国尚有差不多60年,秦国控制这块飞地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即使是没有外部的压力,这块飞地也很容易与关西的秦国本土产生离心力。落实在“人”身上,就是控制这块飞地的贵族,会不可避免的与秦国中央政权互相猜忌。如果对这段历史_gan兴趣的朋友,可以检索“魏冉”这个名字。这个权倾一时的秦国权相,就是秦国东进的主导者,也是控制陶邑的人,其结果就是被视为尾大不掉而夺权(前266年),最终忧死于陶邑。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