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来说说这次“DYD”事件中所包含的战术层面的东西。那起有导火索意义的撞/船事件,究竟是某一方有意为之,还是一起纯粹的偶发事件。现在都不会有官方的答案出现,所有的结论都只能是猜测(也许多年以后会有解密的)。不过从事后中方的反应速度和程度来看,对于此类事情的发生,应该是有了充足的预案的。包括去那么敏/_gan的海域作业,船长和船员应该都事先接受过外事培训的。并不是说让他们直接参与什么“*谋”,但最低要让他们知道,如果被日本扣了,千万不能认罪。现在看来,船长做的还不错,史无前例的准备用包机接回,也算是一种奖励。
从目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事前中/日双方的关系来看,中方在这次事件中还是占据了主动的。我之前曾经说过,在此之前,日本就X土出口,东H石油、日企在华利益保证(我一直不相信,在中国工人会真的有能力自己组织起来搞B工。为了GDP,地方政府一定会避免这类事情发生的),等问题上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压力,并且在积极寻求和中国会谈。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中方完全置之不理,那理就不在中方了。如果谈的话,那就意味着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因此需要有一个上升到主/权高度的理由,来中止这些谈判。
这样做的战略目的在于测试日本对华的经济依赖度,以影响日本在向东还是向西问题上的态度。在之前的中日关系处理上,总体上,双方还是He作双赢的。这主要是出于中日经济当初是有很多互补之处。即日本需要中国的市场,而中国需要日本的技术和资金。不过随着中国在实力上的提升,日本在中国的市场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在资金和技术上对于日本的需求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中国对于日本的地缘优势也开始显现出来了。这种时候,中国就需要利用这种He作关系施加对日本的影响,以让双方的关系回复到应有的位置。
如果用下棋论来解读中南海的布局,可能会让很多朋友不屑。但种种迹象表明,中方在某些资源的配给上,的确有有意引导的意思在里面,这些资源包括市场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关于中国用国nei庞大的市场,作为筹码影响西方的对华政策,其实已经不是秘密了;至于用优势的矿产资源作为武器,在这次中日博弈中,也明白无误的被使用了。对日煤炭和稀土的供给谈判,就是在红果果的摊牌了。
在这里需要多说一句的是稀土,关于稀土资源被贱卖,一直是民间民愤比较大的事情,似乎直到最近才得到重视。但这里面的可疑之处在于,中南海方面不可能不知道稀土的重要x,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所在。早在邓小平92年南巡的时候就提出了“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说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以中国的体制,当时控制稀土的开采与出口,决不是什么难事,而这件事情直到现在才做,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们可以假定一下,如果当时中国控制稀土的出口,会出现什么情况。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稀土资源被“保护”起来了,虽然单价上升了,但出口量也会减少,总体的收益并不会有质的变化。直接收入减少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是出于保护和利用资源的目的,出口原材料是最低端的作法。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希望将稀土的附加值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在稀土的应用技术上有突破。问题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个能力(现在也不够),想从国外直接购买技术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想让稀土资源产生经济效应,直接出口似乎是唯一的途径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