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白山脉”,我们在分析燕国时已经做过解读了。总得来说,长白山脉的主体是在中国境nei,而向南覆盖辽东半岛的“辽东丘陵”(主体为“千山”山脉、吉林哈达岭)则是长白山脉的南部延伸。如果不考虑中国方面的情况,朝鲜移民会在鸭绿江——图们江一线,全面向西北方向进行渗透。而这其中由于朝鲜半岛的平原区都集中在西南方向,靠近黄海一线,东北方面靠近“日本海”一侧,则基本为山地覆盖。从这个角度看由人口密集,道路平坦的鸭绿江一线向中国境nei移民的朝鲜农民,数量应该是最多的。但实际的问题是,如果朝鲜移民希望越过鸭绿江下游,向辽东丘陵以及辽东半岛的沿海平原渗透的话,他们会遇到汉族移民,以及残存的满族势力的双重阻力。对于汉族移民来说,如果不是因为满清入关的缘故,辽东半岛的沿海地区早就是汉族所开发的熟地了(历史上汉族控制辽东半岛的时间是很长的);而对于满族来说,辽东丘陵的北部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包括爱新觉罗家族在nei的“建州三卫”,都是由松neng流域迁至辽东丘陵,为帝国屏障东北边疆的。也正因为此,他们才有机会窥视明帝国直接控制下的“下辽河平原”),即使帝国已经衰弱,也不会正式向朝鲜农民开放。满族在辽东丘陵北部的优势地区,我们参照现在的民族自治地区的分部状况,也可以窥探一二,当年“建州三卫”所辖的那部分“辽东丘陵”地带,现在已经变成为几个满族自治县了(详见《中国境nei朝鲜族分布区域地缘示意图》中的〈东北地区自治州、县示意图〉)。
既然由于地缘上的劣势地位,使得朝鲜农民在鸭绿江下游无法获得实质x突破,那么本来最难开发的东北方向,也就是图们江流域反而成为了朝鲜移民的主要移民方向。实际上,朝鲜半岛东北方向的山地,其海拔甚至比长白山脉还要高。如果从朝鲜的西南沿海地区横穿这些山地向图们江北岸移民的话,并不符He地缘渗透的自然规律。但现在的问题是,你向西北方向移民,会遇到强大的对手,政治又过于敏_gan(最开始没有正式解禁的时候,清政府即使对汉族移民的自发移民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于朝鲜移民还是很严厉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朝鲜人没的剃发,识别度太高),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了。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明清两代均与朝鲜半岛划定了相对容易识别的国境线(鸭绿江——图们江),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地缘封闭状态,在无法向外释放人口压力的情况下,即使是东北部的那些山地当中,只要是能够开耕的区域,都承受了不小的人口压力。而且这些生活在山地之中的农民,更为渴望移民至条件相对较好的河谷平原地带。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境nei的长白山脉,与朝鲜东北部山地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在两片山地之间,存在一片轮廓呈三角形,点状分布、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带。这条盆地带起于鸭绿江上游(朝鲜境nei“盖马高原”以北,包括“长白山”天池所在地区),绝大部分位于图们江以北地区,也就是中国境nei。对于看惯了大平原的汉族农民来说,这些散布于长白山脉与图们江之间的小型甚至微型盆地,的确有些不入眼。特别是在他们可以在更为广阔的东北平原圈地的时候。但对于人、地矛盾更为尖锐的朝鲜东北部农民来说,这些体量很小的河谷盆地,比之他们原来的居住地还是要强上许多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长白山脉的阻隔,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后来的民国政府,对于长白山脉以东,至图们江之间的控制,都相对薄弱。而这种相对弱势的控制,又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汉族移民数量充斥其间。当然,如果依汉族所拥有的强大人口基数,即使是向朝鲜半岛移民,在数代之后也可以占据优势。但在当时东北平原还拥有很大移民空间的时候,朝鲜半岛无论是从动机还是地缘结构上,在这片山地都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的,汉族人口差不多占6成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