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分析过了,图们江——长白山脉之间,是朝鲜移民渗透的优势地区。这种优势体现在,尽管清政府明令朝鲜移民不得越境开垦,但还是无力阻止朝鲜移民越过图们江,并在这一地区的人口比例上,占据优势地位。尽管在现代的国际关系中,一块土地上哪一个民族的数量占优,并不能与政治上的国境划分挂沟。但因这种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一些想法是正常的(就像很多朋友对于缅北一些华人优势区,也有想法一样)。
当然,这类想法并不一定都有机会上升到政治层面。不过在中朝双方于1885年开始的第一次正式勘界行动中,朝鲜方面还是找到了一个自认为He适的借口,来希望从政治上解决这个问题。朝鲜方面所提的理由,就是“海兰江”才是真正的“图们江”。而朝鲜之所以敢这样“瞒天过海”,就是因为中国方面在图们江北地区的移民数量过低,而引发的控制力不足。这种不足表现在,在海兰江沿线的居民,将海兰江也称之为“图(土)们江”,而将图们江称之为“豆满江”。事实上,这三个江名,都是指的同一江名。之所以会有概念的混淆,是因为朝鲜移民已经在此取得了优势地位,只有将水搞浑,才有机会混水摸鱼。
最终的结果是,朝鲜方面试图将海兰江定x为“图们江”的愿望落空,中朝双方后来还是依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图们江来勘定国境线(问题当然还有,不过那是后面分析的方向了)。其实如果是在甲午战争之前,朝鲜是不可能有机会对等的和清政府讨论边境问题的,更不用提海兰江变图们江的异议了。但中国在甲午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朝鲜在法理上的独立(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双方正式的划界工作也随着关系的改变而迫在眉睫了。
中朝双方在1885年9月3日开始的这次边界谈判,最终能够确定图们江干流的走向,期间的故事自然不少。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朝双方都认可一个概念,即鸭绿江与图们江同源。这个“同源”的概念,当然不是说两江是一个源头,而是说两江的源头非常接近,甚至说可以指向同一座山峰。而这个孕育了鸭绿江和图们江的山峰,就是后来争议不断的“长白山”,也就是朝鲜半岛眼中的“白头山”。
从《中朝主要历史争议区地理示意图》,海兰江的源头明显与长白山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这个距离甚至与海兰江的长度相仿。如果将海兰江确定为图们江的话,明显与两江同源的说法相违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海兰江源头与鸭绿江源头之间,这样长一段的国境线如何划定。从朝鲜的角度来看,后一个问题倒不是问题。因为如果能让清政府认可海兰江为图们江干流,无论在海兰江与鸭绿江之间划出怎样的连接线,朝鲜方面都能获得不少土地。只不过在“两江同源”的问题上,海兰江为图们江之说,始终是无法自圈其说的。因此在最终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提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在国际政治中,一个提法成立于否,往往并不在于它有几分道理或者法理上的依据,而在于它有没有。只要有,就有机会凭借自身实力的增长把它实现。就拿将国境线推至海兰江这件事来说,依朝鲜的实力而言,即使是中国再衰弱,也没有机会实现,但当朝鲜半岛有了日本作为后盾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