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了,我们开始吧
============================================================
嵩山、箕山、崆峒山三山,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最北边的嵩山了。所谓名山名水,一般比较知名的山都会有名水相伴。而嵩山之南也的确有一条上古名水——“洧水”流出。洧水在上古的名气是来源于黄帝,据说当年黄帝jin_ru中原以后,就是活动于此的。黄帝的事实在有点太久远了,尽管从地缘的角度看,这一带的确应当是黄帝入主中原的第一站,但由于没有文字、考古方面的直接证据,无法成为信史的一部分。不过当年东迁的郑国是以郁水流域为中心区域的,却是确认无疑的。因为郑国的新都“新郑”便是在洧水之阳。由于这里实在是块风水宝地,数次迁都的韩国最终也定都于此,所以现在的新郑市才有“郑韩故里”之说。不过韩国人要想从宜阳渗透到新郑,还有一段路要走。至于怎么走,我们一会就会分析到。
如果嵩山之南对应的是洧水,那么箕山之阳对应的就是淮河的主要支流——颖水了(其实郁水也是颖水的一条支流,或者说一个源头)。要说颖水在上古也孕育出了一会中华始祖,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应该仅次于炎黄二帝,他就是“大禹”。至今在箕山之东,颖水之北,还有一个城市被命名为“禹州”。而在战国时期,禹州的名字是“阳翟”。在韩国的历史中,这个城邑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现在颖水算是淮河的第一支流了,不过在先秦,它南面的汝水才是真正的老大。与汝水对应的山体,是伏牛山脉东北角的“崆峒山”。汝水正是发源于崆峒山北,然后转折向东南方向,穿由箕山——崆峒山之间的谷地,jin_ru中原腹地,并最终注入淮河的。说到崆峒山,现在的人们大多会想到六盘山脉上的那座“崆峒山”(甘肃),其实上古的崆峒山,以及后来的道教名山,初指的就是汝水之源的这座“崆峒山”。看过《封神榜》的朋友应该对“广成子”这个神仙有印象。这位广成子也是道家所认定的始祖,修行地正在于此。不过现在汝水之南的这座崆峒山,已经改名叫“西泰山”了,倒是可惜这文化资源了。
无论是陆浑戎,还是后来的韩、秦等国,如果想绕过洛阳盆地jin_ru中原腹地的话,在到达宜阳这个点后,向东横渡洛、伊两水,然后再从嵩、箕、崆峒三山之间的谷地jin_ru平原地带,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由于山体和河流走向的问题,这个方向的道路不太好走罢了。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你不能控制伊洛两水下游的平原地区的话,这条通道战略安全其实是没有保障的。就象晋国和后来的魏国,虽然不一定能够清除干净崤函通道附近的戎狄,但随时出击,切断这条交通线的能力还是随时保有的(崤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春秋之时,诸侯之间的兼并还未达到白热化程度,对于周边山地上的边缘部落,也多是采取间接控制的手法,即你不生事,我也不费力去打你。在很多时候,这些戎狄还会被华夏诸侯们所利用。陆浑戎被晋国安排到伊、洛两不的中上游,正是因为他们可以帮助晋人稳定洛阳盆地的局势,以让晋国可以专心致志的参与中原争霸。
就陆浑戎的战略作用来说,并不只是防御x的,前面我们也说了,从伊洛河谷,可以东南直接切入中原腹地,而从地缘格局上来看,陆浑戎如果这样做的话,事实上最受影响的是楚人。因为对从南阳盆地出来的楚人来说,沿伏牛山、洛阳盆地东麓北上河、济流域的路线,就随时可能受到攻击。而晋人把听命于自己的陆浑戎安排于此,正是为了从侧翼对试图北上的楚人施加压力。
实际上如果陆浑戎站在晋国一边,参与晋楚争霸的话,那么洛阳盆地东侧的郑国,所承受来自南面的压力,也会大大减少。而以“事大”为生存法则的郑国,随之而来的政治选择就会是倒向更占优势的晋国。有鉴于此,如果楚人希望北上争霸的话,首先就要让伊、洛河谷的戎人倒向自己,以此来保证自己前行线路的安全。
最终完成这个设想的,就是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只不过他在jin_ru伊、洛河谷,打_fu陆浑戎后,并没有马上转入中原争霸。因为到达洛水之畔的楚人发现,东周的王室就在眼前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