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魏国来说,能不能够固守河西,除了建长城以外,陕北高原这片看似没有太大价值的土地,也是一个必得的战略要地。回顾历史,当年和陇东高原的“犬戎”一起联手,搞得周王室东迁的“申戎”,就是从陕北高原上下来的。而在春秋之时,秦穆公从晋人手中夺回河西之地后,那些高原之上的戎狄就成为了秦国的整He对象。在进行过一系列战争之后,秦国算是完成了对西、北西个方向的,山地部落的征_fu。不过这种征_fu并没有在地缘格局上造成重大改变,因为秦国对于这些山地部落,基本还是采取“羁縻”这种间接管理的手段来控制的。
在“秦霸西戎”的过程中,或者说是在春秋中期以后,盘据陇东高原上的主要族群是“义渠戎”,至于说这支戎人和这个地缘板块的命运,我们在秦霸西戎一节中已经交待过了,在战国末期被秦国施展“美人计”而完全吞并了。而在陕北高原这个方向,白狄则成为了秦国挤压的对象。不过相比义渠戎,白狄后来的历史则要辉煌的多,因为东迁后的他们,有机会以中山国的面目参与到中央之国的政治舞台之上。
白狄的东迁路线,我们在中山国一节中已经分析过了。他们kua越黄河的地方,就是在晋陕大峡谷的中段,那个著名的孟门渡一带,而建立在这个渡口之上的关口,就叫作“孟门关”(在黄河东岸)。按现有的行政规划来看,这条渡河路线就是在陕北的“吴堡县”,和晋西的“柳林县”之间。二千多年后,当经过漫漫二万五千里长征后,选定陕北作为新_geng据地的红色政权,稳住阵脚之后决定开始扩张时,东征山西高原的这支红色军队,正是由此渡过黄河,与日军、晋绥军、国军展开博弈的。而shen受大家喜爱的《亮剑》所展现的故事情节,也正是在此地缘背景下展开的。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地缘上,红色政权选择这条连接陕北高原与吕梁山区的战略通道,作为战略突破口都是非常正确的选择。而与此同时,西渡黄河试图在西tao平原、陇西高原、河西走廊打出一片天地的“西路军”,就没有那么幸运的。
相比于白狄和红色政权,经由孟门这条战略通道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在秦、魏、赵三国之间争夺黄土高原的控制权过程中,孟门两岸也成为了地缘博弈的主战场。
最初在陕北、吕梁这两块高地上占据优势的是三晋中的大哥二哥,魏、赵两国。而三晋之所以能做到这点,究其_geng源还是当年晋国打下的底的。相比于秦人的称“霸”西戎,晋人的“和”戎政策,在地缘渗透能力上要显得更强,也有效的多(山地和平原,在互相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平等竞争,生产力更强的平原文明会更容易在人口和文化上占据上风的)。
如果从防御的角度来看,黄河和太行山这两条山西高原天然的地缘分割线,是山西高原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说,要是晋人仅仅满足于偏安于山西高原之上,日子应该也会过得不错,就象二千多年后的阎锡山一样。问题是晋人和三晋所要面对的地缘形势,比之20世纪初还是要简单一些的。最起码来自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地缘力量(放在军阀混战年代,就是桂系和蒋的国民政府了),还无法直接影响到山西高原。因此晋国在春秋之时得以占据明显的地缘优势,并向黄河以西以南,太行山以东都得以成功的扩张。
之前我们也说过了,当年的晋国即使退出了河西之地,也并未放弃对陕北高原的影响力,特别是他们还有“孟门”这条战略通道,可以绕过秦人jin_ru陕北高原时。只不过对于占据陕北高原之上的白狄,晋人也采取了“和”的政策。至于说白狄东迁后,晋国或者秦国有没有选择马上填补他们的空缺,我们现在就不得而知了。对于秦人来说,他们的重点还是在开发渭河平原之上,如果陕北高原之上,没有力量能够威胁他们的安全,倒也不会急着去占据那些狭小的河谷;而晋国这个巨无霸当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nei部那几大家族之间的博弈,大家的重点还在于争夺那些地缘潜力巨大的平原地区。
也许在白狄东迁之后,陕北高原真的出现过一段真空期。不过到了战国时期,陕北高原就再也无法游离在地缘政治舞台之外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以晋国继承者自据的魏国(魏国人甚至在官方文件中,以“晋”自称),又开始挑起了秦晋之争。而那位与孙武并称为“孙吴”的,战国第一军事天才吴起,和他所训练的魏武卒,在为魏国夺取河西之地之后,也顺势向北,沿洛水东岸切入陕北高原。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