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一般而言,每一个知名的地缘板块,都会有一个反映其地缘特色的词组,为我们所熟知。比如提到青藏高原,大家就会想到“世界屋脊”的高度;说起江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鱼米之乡”的场景。而今天我们所要解读的四川盆地,其地缘地缘特点则被传神的概括为“巴山蜀水”,短短四个字,巴、蜀之地的地缘特点便跃然于纸上。的确,在“蜀”的地缘文化中,水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而“巴”这个族群,山地民族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不过这并不代表,山地对于蜀文化,河流对于巴文化就没有影响了,只不过是影响力大小罢了。

从河流的角度来看,整个四川盆地主要是由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也叫南江河,先秦时期叫“巴江”)五条南北向的河流,加一东西向从盆地南缘穿过的“长江”,共同覆盖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个“5+1”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是涪江、嘉陵江、渠江,三江注入长江之前,在切入川东岭谷之前先行He流了(He流的位置就是华蓥山的东南角,这个点也因此被命名为“He川”),也就是说三江可以归为同一水系;另一个问题是,从长度而言,那条贴着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直达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应该是长江的上游。但在二千多年前,先民们可没有技术和能力去探究谁才是长江的正源。在他们眼里,位于四川盆地西侧,发源于岷山之侧的“岷江”,才是长江之源。换句话说,“四渎”中的江水,是被认为从蜀地流出的。

对于“江水”这个概念的认定,有助于我们理解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乃至江东平原的地缘关系。在古人看来,能够共饮一江水的族群,应当有更为密切的地缘关系。更何况同在一条大江的上、中、下游,江水本身就能够成为彼此间的联系纽带。这点在三国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蜀人所控制的川西平原,是由岷江和沱江两江冲积而成的。不过一般河流,其大块平原主要分部在与其它河流,或者海洋交汇处,这种两水交汇处往往会形成“三角洲”式的平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流的运行方向不同,在相遇之后流速会变慢,河流中所带来的泥沙也就更容易沉积下来了。面观察岷江和沱江两水与长江相交处(宜宾和泸州),却并没有出现大块的平原区。相反,位于两江中流的川西地区,却成为了让人羡慕的“天府之国”。

要说川西之所以能够得到上天的青睐,最应该_gan谢的还是那条龙泉山。如果龙泉山座落在川东的话,也无非是为川东增加一条纵谷罢了。但它横亘在川西与川中之间,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大的多了。

由于龙泉山的存在,整个成都平原其实可以被看作一个盆地区的。因此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成都平原有时也被叫作“成都盆地”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成都盆地的形态比现在更象盆地(至于有多久,专业的地质学家会告诉你的,总之是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也就是说它的海拔要比现在低的多,从川西高原流入四川盆地的河流,并没有象现在这脉络分明的在盆地中流淌,而是首先在成都盆地中形成一个湖泊。当然,这些流入成都盆地的河水,在经过最初的蓄水之后,再经流入的河水,还是会透过龙泉山脉的缝隙,漫流入川中丘陵地带的。也就是说,并不能说来自高原的河水,当年就没能滋养川中大地。

不过有了龙泉山在中间一拦,对于四川盆地中、西部的地理结构还是造成了重大影响。因为那些从川西高原,顺流而下的河流,所带来的大批泥沙甚至砾石,大部分都沉积到龙泉山以西的这个湖泊中了。随着湖底被逐渐淤高,川西的地理形态也逐渐由湖泊转为*地,最张演变了沃野千里的平原。而从高原上下来的岷、沱两江,在龙泉山冲出一条水道后,能够留给川中的“干货”已经不多了。如果没有龙泉山的存在,四川盆地中、西部的地形应该会更趋于一至,并且在河流的两侧形成相对较宽的条状平原带。如果是那样的,蜀国的地缘中心究竟在哪,还就不好说了。

虽说依靠自然的力量,川西成为了四川盆地最有潜力的地区,但如果没有人类的改造,这种潜力并不会想当然的为人类所用的。说的再清楚点,大自然的力量,一般只是将湖泊或者山间岭谷,填充为*地状态就止步不前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河流的走向,及分流洪水的话,这些淤积出来的平整土地,即使硬化了,也很容易在雨季到来时变身为沼泽的。因此我们会看到,无论是在华北平原,还是江汉、江东平原,都流传着先民治水的故事。而在人类还没有具备改造河流的能力之前,先民们会更喜欢生活在易于躲避水患的丘陵地区。

也许在环保主义者来,那些将*地变身为农田的行为就是在破坏生态平衡,就是在犯罪。不过如果你把人类的生存放在第一位,并承认“人”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的话,就会_gan谢先民们所做的那些努力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3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3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