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设计理念,大家只要稍加用心,就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关资料。简单点说,广义的都江堰工程,是指的覆盖成都地区的,整tao的水利系统。其基本设计理念就是在岷江水将从川西高原下来时,即开始分流。而分流出来的这部分江水,在切入成都平原核心区(岷江——湔江之间的区域)后,再行分流为四大干渠,即现在的: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这四条干渠呈“伞”状均匀的覆盖了成都平原核心区(然后再从这四大干渠中引出无数支线,全面覆盖成都地区)。其中江安河、走马河在滋润了成都地区后,在岷江即将jin_ru川中丘陵地带之前,向南又回流到岷江干流了。而柏条河、蒲阳河,则继续向东,与沱江上游水系会He,出龙泉山中的“金堂峡”jin_ru川中地区。
从设计理念上来看,选择从高原、平原的交界处先分流出一条总渠(nei江),然后再在平原地区分层次的多级分流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是很讨巧的想法,比之在岷江沿线开出多个引水口,然后再东向铺设水网要省力的多,也更容易控制。如果从施工难度的角度看,选择在岷江jin_ru平原地区后,再行分流会容易的多,不过我们最终看到的都江堰工程,是选择在岷江jin_ru平原之前即行分流,也就是说你必须开山,才可能获得引水口。这样做当然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这样辛苦在山地边缘开出的引水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结构稳定(平原地区的引水口,很容易被洪水冲得变形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都江堰引水工程的基本结构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什么变化,很大程度就是要_gan谢先人们这种迎难而上的做法。
从结构上看,在打通nei江通道之时,离堆的作用相当于人字型结构的,nei、外江的分水岭。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是在平原地区分流的话,那么这个分水岭就会是土质的平原,而即缺乏高度,又缺乏硬度的分水岭,是无法稳定的承担分水的作用的。与其长期花费人力物力来加高、加固这个分水岭,倒不如在山发边缘进行分流,切割出一块天然的石头山体也承担这项千年任务。
一般认为切割离堆的工程,是在秦人到来后,由李冰来完成的。但实际上,这项工程应该是在秦人吞并巴蜀之前,就已经由蜀人完成了。不过李冰对都江堰工程所作出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个都江堰工程之所以能够这么完美,是经过很多代人不断的努力才得以完善的,李冰不是开启这项工程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对工程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但他为都江堰工程所作出的贡献,却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关键。
李冰究竟为都江堰工程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我们后面会分析到。由于蜀国为我们留下来的资料甚少,再加上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强势地位。因此蜀人在成都平原水患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被长期忽视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之前,古蜀文化更多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附属文明)。实际上我们之前也已经说过,秦人之所以看中蜀国,就是因为发现了成都平原的农业潜力。也就是说,最起码在秦人到来之前,蜀人已经由靠天吃饭的“渔猎文化”阶段,步入“农耕文明”阶段了。将定居地点迁入纯粹的平原地区,更意味着蜀人已经拥有一定的治水能力了(否则会呆在边缘的丘陵之上)。当然,希望通过控制河流,而获得稳定的耕地,并不代表你马上就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做到这点。正如中原地区治理了几千年的黄河,依然还不能说就降_fu了这条喜怒无常的M_亲河。
如果蜀人想开耕成都地区的土地,他们除了要思考如何规避洪水,还需要考虑如何从岷江之中引水,以让自己种下的庄稼有水可用。就水渠的开挖来说,工程量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在岷江周期x的漫流成都平原的过程中,势必冲击出一些河道。而从逻辑上来看,shen挖这些河道,并从当初洪水漫流而出的点上引水(可能是多点),会是蜀人所最先想到的。不过我们则才也说了,以岷江的水量而言,在平原地区开口做这种引水的事情,虽然能够保证农业用水,但却并不能保证引水工程结构的长期稳定。也无法保证成都地区不再受洪水的困扰。也正因为如此,蜀人才会想到开凿“离堆”,然后以离堆为起点,构筑成都地区的水利网。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