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今天我们还是把视线比二郎神身上转回到都江堰工程的结构上。要说都江堰这个名字,并不由古蜀人或者秦人命名的,大概到了宋代“都江堰”才成为这项伟大工程的标签,中间曾经换过好几次名字(先秦叫过“湔堋”)。从名字的变迁也可以看出,都江堰工程一直处在被使用状态。

当年古蜀国的“开明王朝”开凿了离堆,打通了成都平原的引水口(名叫“宝瓶口”)的确为都江堰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都江堰工程如果只是开了个山口引水,那也成不了治水的经典案例了。事实上蜀人在开凿离堆后,虽然能够为成都平原的核心区(成都地区)提供安全的灌溉用水,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洪水。但还不能完全的解决问题。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原因有二:一是岷江和任何一条河流一样,水量存在周期x的变化,也就是说,蜀人可以计算出自己的用水量,但却无法让岷江水按照蜀人的需要,稳定的引入那些分布在成都平原的干渠之中;另一个原因则是,尽管蜀人在打通宝瓶口时,很可能离堆与江水以东的山体之间,本来就有个有一定shen度的豁口,并因此而减轻了不少的工程量(甚至因为这个豁口的存在,而激发了蜀人由此开凿引水口的灵_gan)。但以当时的工程技术条件,蜀人所开凿的宝瓶口,其河床高度还是会高于外江天然河道的河床高度。这样的话,如果岷江处于枯水期的话,那么能够被引入成都地区的水就会变得很少,不足以满足农业生活用水;而如果岷江出现洪水的话,那么宝瓶口的高河床(相对),也还是不足以分流掉足够的洪水。要知道,岷江能够长期被定为长江的上游,其水量在四川盆地诸河流中是无出其右的(否则这个荣誉就可能归其他河流了)。更为致命的是,四川盆地的整体构造,并非遵循一般规律下的,西高东低,即山地——丘陵——平原,三段逐级下降的模式,而是由山地(还是青藏高原的边缘山地)直接降到川西平原,然后再是川中的丘陵地区。这种地理构造形成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简单分析过了。至于再专业的地质学方面的知识,_gan兴趣的朋友可以接着研究。对于我们来说,需要知道的是,这种由第一级直接过渡到第三级的地进结构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从高原流下来的岷江等于是从天而降的jin_ru了川西平原(离堆的海拔要比成都高273米),如果是在枯水期,岷江水尚能在河道中老老实实的流淌。但丰水期的场景,大家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在二楼拿着高压水龙头对着*场喷涌时的样子,跟那情形差不多。

所以说单靠打通一个宝瓶口,虽然能够为成都平原解决一定灌溉用水,和分流一定的洪水,但还是无法让成都平原安享太平。用现在水利专家经常用的一句话总结,也就是将成都平原的搞抗洪水能力,由“N年一遇”提升到“NN年一遇”。至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则要等到秦人的到来,和李冰这个“治水专家”的出现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34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34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