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岷江干流(外江)而言,通过宝瓶口分流入成都地区的江水,流速则上小的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有效的过滤掉水中的沙石,久而久之势必会垫高河床,造成新的灾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定期对河道作清淤工作就很有必要了。 不过相比于绝大部分的引水工程,都江堰工程则找到了个更加巧妙的方法,来分流大部分顺水而下的沙石,以减轻引水干渠的维护工作,这个方法就是在金刚堤的下半部,离堆的北端,西南方向切开了一个缺口(切口的下方成为了独立的沙洲,被重新命名为“人字堤“)。而这个缺口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分流掉nei江之中的沙石。
当nei江水从金刚堤的东侧,倾泄而下时,相当于被离堆这块硬骨头二次分流了。其中成都平原所需要的农业用水,通过宝瓶口流入了那些干渠之中;而那些无用的沙石泥土,则通过金刚堤与人字堤之间的缺口,送回到了外江之中(外江的流量流速,足以将他们送到长江里去)。这件事看起来非常奇妙,所利用的就是离心力作用。至于这个离心力是怎么作用的,想信在物理学方面有所善长的朋友,能够给出专业的答案。简单的说,nei江的弧度和离堆对nei江水流的阻挡,都促使江水在这个新分水岭面前,有了一个顺时针的旋转,并把江水所夹带的那些私货从缺口处甩了出去。
当然,由于金刚提与人字堤之间的这个缺口,宽度要大于宝瓶口,因此它在分流掉水中杂质的同时,也会损失掉大部分的nei江水。这对于急需农业用水的成都地区来说,无异于在倒掉_have a bath_水的同时,把孩子也一并倒掉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本来也是要耗费一番心思的,不过有了在鱼zhui筑堰的经验,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要想控制离堆两侧的水流,还是要靠“堰”,即在金刚堤和人字堤中间,也用竹笼装着石块筑一道低于水平面的“堰”。而这道堰的高度,同样也是可以人工T解的,丰水期放的低点,枯水期垫得高些,对nei江水量的T解也直到辅助作用。至于那些沙石,倒也不必担心,由于这个位置的旋流速度足够快,它们相当于是贴着水面飞到外江去的,因此这项新的工程被形象的称之为“飞沙堰”。
有了分水鱼zhui、宝瓶口、飞沙堰,再加上成都平原上那些均匀分布的水网。成都地区由此安享了二千多年,天府之国的美誉。而在通过都江堰工程,覆盖岷江——湔江之间的成都平原核心区后,蜀人对于川西平原南水两端的水网建设也在同时进行之中。在鱼zhui的西侧,后来依照同样的原理,又修建了一个小鱼zhui,以分流出一部分岷江水,与川西平原南部的河流,共同打造江右地区(岷江以西地区)的灌溉系统;而成都平原北部的沱江水系,也与两条岷江引水干渠对接,互相T解水量。这事实上,也让整个川西平原的水利灌溉网联成了一片,并共同享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