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屏幕中间,右上角【搜索】,好文一览无余!

关于蓝田之战,究竟是楚胜还是秦胜,一直有些争议。鉴于秦国是最终的胜利者,并且还搞了个“焚书坑儒”的“壮举”,因此史书中很少见到秦军吃大败仗,即使是败了,伤亡的数字也是语焉不详。其实倒也怪不得秦人护短,哪怕是在现在,政治家们也还是这样做的。

实际上蓝田之战到底胜负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即使是楚国取得了战术胜利,在魏、韩两国抄了后路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撤了回来;而就算是秦军在蓝田南溃了楚军,“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秦军的损失也小不了(蓝田之战就是属于“语焉不详”类的,不象丹阳之战,大大方方的列出了杀敌八万的数字)。经过丹阳、蓝田两战之后,秦楚之间简单的因为休养生息也要停上一阵子了。不过可疑的是,秦国居然把刚吃Jin_qu的那块“汉中”之地给吐了出来,以向楚国示好。这让人_gan觉到,似乎是楚国取得了战略优势。不过_geng据当时的战略形势来看,大战之后的秦、楚实力天平,应当还是向秦国倾斜了。占据地理优势的秦国,即使是暂时不想与楚国正面为敌,也不需要“割地”以求和(楚国不会再有兵力和机会,攻入关中了),这其中一定有别的原因。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一下秦国的年表,就很容易找到秦国“割地求和”的真正原因了。因为在公元前311年,指挥丹阳、蓝田之战的秦惠文王死了。这位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虽然即位之时就杀了商鞅(当年商鞅曾经刑罚还是太子的惠文王),但它在位之时不仅从魏国手中夺回了河西之地,还南收巴蜀,将秦国的地缘实力扩张了一倍,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虽然说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nei部结构,并不会单单由于政权更迭而发生质变。但从微观的角度看,也是需要一点时间T整的。

君位更迭的稳定与否,其实是与nei部结构的成熟与否息息相关的。春秋之时之所以会发生那么多血腥的君位争夺战,很大程度是因为条块分割的“封建”制,让各级贵族们大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和独立的经济区。而到了战国时期,“集权”式的管理已经开始逐渐取代周人所建立的“封建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出现争夺君位的情况,甚至流血冲突,一般在上层就可以解决掉了(最多宫庭政变)。类似“曲活代翼”那种一打几十年情况是很难出现的了。这次秦国的君位更迭,也没有出现什么突发事件,太子*顺利即位,史称“秦武王”。

秦武王继位后,摆在秦国面前的仍然是两个选择,要么在河、济流域挤压“三晋”的生存空间;要么在江、汉方向,继续攻击楚国。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是为了秦国能够最终扩张至中原。至于说齐、燕两国,暂时和秦国没有地缘冲突,重点在于用政治手段,说_fu他们不要加入反秦的He纵联盟。至于说秦国会怎么选,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了,攻击楚国的计划被暂时搁置了。即然楚国没事了,那么倒霉的就该是三晋了。而这次秦国的战术目标,并不是继续shen入河东之地,将魏国逐渐挤压出山西高原,而是透过崤函通道,攻击韩国。

从秦国的角度看,他们有充足的理由攻击韩国。因为十年前,五国He纵攻秦的“函谷关”大战(前318年),虽然以秦军的最终胜利而告终。但大胜之后的秦国,无论是出于防御的角度,还是向东渗透的目的,都应该将防线继续向东推进了。而如果秦人沿崤函通道向东的话,首先jin_ru他们视线的就是韩国旧都“宜阳”城。攻取宜阳城,对秦国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将崤函通道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可以有机会“问鼎”于王室。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

注册&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

地缘看世界》小说在线阅读_第36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

搜索

地缘看世界第36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点击阅读】模式下,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
  • 点击阅读
  • 滑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