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格局上来看,无论是秦攻楚,还是楚攻秦,连接渭河平原——南阳盆地的丹江通道都是唯一的选择。而现在,占据了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的秦国,又多了汉水、江水两条战略通道,对楚国施加战略压力。不过丹、汉、江三水并不是秦、楚之间地缘博弈舞台的全部。我们上一节也解读过了楚国的地缘结构。上述三条个攻击方向,其实攻击的都是楚国的核心区——西楚地区。而楚国长期经营的南楚地区,以及新拓展的东楚地区并没有承受直接的压力。拥有这样的战略纵shen,即使你能够将楚国的核心区基本打垮,也并不代表就一定能够获得最终胜利。这样的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由苏联演绎过了。因此从战略的角度看,秦国如果要灭楚为目标,还可以考虑下,有没有机会在楚国的另两大地缘板块中,开辟第二战场。
从位置上来看,让地处西北的秦国去直接攻击地处东南的东楚地区,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秦国想在这个方向给楚国以压力,与那个东方大国“齐国”达成“战略He作伙伴关系”更为现实。而相比东楚地区,在与“西楚地区”南北排列的“南楚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机会倒还是存在的。这种可能x的存在,当然是源于秦国已经占据了四川盆地。如果秦人想四川盆地为基地,东向攻击南楚地区,那么现在的湖南省就是他们的攻击方向。只不过无论秦人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攻击路线,他们都要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果通过湖南西部的那一大片山地,攻击到南楚地区的地缘核心——洞庭湖平原。这片山地虽然没有秦岭那么高,但覆盖的面积和地形的复杂程度却比秦岭地区还要高。而在此经营日久的楚人,已经预先在这片山地中设置了一个边郡——黔中郡,以抵御来自西面的威胁。至于说这片山地的地理学名称,则是叫作“武陵山地”
我们先来看看“武陵山区”(注:刚才打成“武陵山地”了,特此更正)的地理结构吧。从位置上来看,这片山地位于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的西端山脉“雪峰山”之间。而从形态上来看,武陵山区是属于典型的“褶皱山”。这种有如皱纹,呈弧状一波一波的层叠成片的山体,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属于难啃的硬骨头。象川东的那片护佑了巴国的“平行岭谷”,也是属于褶皱山地形。而与武陵山区相比,川东的那些平行岭谷,无论从高度和密度上看,都有点小巫见大巫了(不过从褶皱的形态上来看,川东显得太明显)。其实如果从地理关系上来看,与武夷山区隔长江相望的“川东平行岭谷”,可以被看作武陵山区的外延。只不过象大部分山地一样,海拔和密度渐低的外围地区,生存环境要好于核心地区罢了。
要想从这么一大片褶皱山地中寻找通道,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过好在,那些无孔不入的水流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寻找这些穿行于武陵山区腹地与边缘的河流,和它们的运行轨迹,我们不仅能够找到通行于其中的通道,更能够知道那些重要的战略据点,应该如何设置。
我们先将武陵山区所涉及到的主要河流罗列出来,它们分别是长江、乌江、清江、澧水、沅水五条河流。其中乌江的中下游河道(也就是南北向的那段),可以被看作武陵山区与云贵高原的地理分割线(乌江东侧的支流也覆盖了武陵山区的西部);而涪陵——宜昌的这段长江河道,则可视作武陵山区与大巴山区的分界线。至于滋养武陵山区腹地(东部)的任务,就主要由清江、澧水、沅水三条东西向流淌的河流,以及它们的诸多支流承担了。
从形态上来看,清江、澧水、沅水似乎应当归属于同一地缘版块。但在大部分时候,清江和澧、沅两水,却有着不同的归属。这种结果,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所直接归宿有着本质差别。尽管在这三条河流中,清江的长度是最短的,但它却是离长江最近,且直接注入长江的。而澧、沅两水要想汇入簸箕,还需要先到湘江里去中转一下。也就是说,要是象人类社会一样划分辈分,清江的辈分要比澧、沅两水高。
尽管为河流划分“辈分”,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这种差别,却可以真实的影响地缘结构。因为沅、澧两水以及其它的湘江支流,会因为湘江而很自然的结He为一个地缘板块。而如果楚人希望征_fu清江流域的话,却并不需要经由湘江中转,所以清江流域和湘江流域,完全可以当成两个独立的地缘版块来经营。当然,由于清江流域处在武陵山区之中,加之流程较短,没有足够的空间形成大型的冲积平原。因此以其为基础所设立行政单位,无法与湘江流域取得平级的地位。但这并不妨碍,它以一个独立单元的面目,与周边的其他地理单元相结He。在二千多年前,楚人就将其与三峡北部地区结He在一起,共同设立了“巫郡”这个行政单位。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