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知道了,楚国为了保证大后方的安全,放弃了整个汉水中游地区。虽然这种交换,让楚国失去了反击秦国的可能x,但一般情况下,这种交换总能换得短暂和平的。如果在中央之国这片土地上博弈的只有秦楚两国,那么我相信,楚国应该清楚,这种交换实际上只是在“饮鸩止渴”,于战略上楚国的败局以定。与其这样坐以待毙,倒还真不如放手一博。不过问题是,历史所指向的时代是战国时期。在这片地缘博弈的舞台上,还有另外五个处于同一级别的诸侯国。在这种情况下,情况就变得很微妙了。
从楚国的角度看,如果与秦国死拼到底,两败俱伤的话,即使自己能够勉强将地缘平衡线压回至武关一线,那几个坐上观虎斗的国家也会是最终获益者。更为致命的是,在秦国的连横政策下,他们很可能还会从背后捅自己一刀,就象韩、魏两国在蓝田之战时所做的那样。与其这样,倒不如退守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一则可以收*自己的防守面,不至于腹北受敌;二则可以让秦国_gan觉到楚国已不对他构成威胁,再次将入主中原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如果这种想法能够实现的话,那么坐山观虎斗的就可能是楚国了。虽说楚国会由此丧失秦巴谷地和南阳盆地的控制权,但由于之前已经吞并了越国,并从齐、国身上割下了不少r。如果有足够的时间经营,楚国的整体实力并不会比丹阳之战前,有太大差别。等到秦国在中原卷入拉据战之后,楚国的He纵连横的空间就出来了,不排除有机会翻盘的可能x。
要是一切都按照楚国所设想的发展,也许历史对于楚国的这次交换行为,就会是正面评价了。但问题是,楚国明显低估了秦国的战略眼光和决心。因为在这次交换完成之后,秦国_geng本没有给楚国以ChuanXi之机,就马上发起了总攻。而这次攻楚的主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而白起所开辟的攻楚战场,就是在楚国已经优势全失的汉水一线。
说起来,秦国做的也的确够狠,两边刚刚完成交换,就发动了新的攻击(前279年)。不过从秦国的角度看,这样做倒是十分正确的。因为秦国其实也清楚楚国是怎么想的,更知道如果不顺势攻破楚国的地缘中心——江汉平原,把楚国打残,楚国仍旧会是秦国的心腹大患。而这这一年,另一个大国齐国,正由田单的火牛阵为突破口,开始了复国之路。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齐国又有可能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了。但实际上,齐国的地缘潜力已经被彻底消弱了。这次的反击,恰恰可以避免一个巨无霸型的“燕国”出现,成为秦国新的竞争对手。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