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晋城盆地的地理结构,整个盆地的发育状况其实并不算好。所谓不好,就是说它的腹地平原区,还有不少山地丘陵切割,以至于结构有些凌乱,农业潜力也受到了不少影响。而有多条体量相当的河流(浊漳水的几个上游支流)呈伞状冲积而成的长治盆地,情况就要好上许多了。不过对于军事家来说,那些被丘陵切割的地区却是非常好的战场。一则是因为相对高度几百米的丘陵,还不至于艰险到人际罕至;二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然障碍物,加上纵横其间的河谷平原,为战术的演变,尤其是围歼战创造了条件。而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围歼战-----长平之战,也正是在 “晋城盆地”这种错综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一般而言,越往河流的下游走,冲积平原的面积就会越大。这也很好理解,下游的水量较之上游会更大,所带来的泥沙数量也多,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更有力量填平那些沟壑。当然特例也有,比如成都平原就是处在岷江的中游。不过丹水显然不以属于这种特例,除了它的下游和沁水、黄河等于水共同为华北平原的形成奉献了自己的力量以外。在晋城盆地的丹水中游地区,所遵循的也是这个原则,即晋城盆地的南部地区,较之北部地区的地势更为平坦。换句话说,晋城盆地的南部,是整个盆地区的腹地。
如果从现有行政规划的角度看,晋城盆地南部也成为了整个上党高地南部的地缘核心。那个统管了晋城盆地,以及相对应的周边山地“晋城市”,就位于它的中心位置。不过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移一点,南“晋城盆地”是被称泽州所辖,只不过在它的中心划出了“晋城”这个更高一级的行政单位之后,泽州县事实上成了一个铜钱形的行政区了。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所辖的诸多乡镇就会以区的形式成为“晋城市”的一部分了。
晋城也好,泽州也罢,都只是一个地缘标罢了。刚才解释一番,也只是希望大家在观察这一地区的地缘结构时,不至于迷惑。从历史的角度看,泽州和晋城二个名称,倒是经常交替成为这个地缘板块的代言人的。不过在战国及至秦汉时期,这两个地名都还没有出现,在那个时候,它基本是以“高都”这个地缘标签出现在历史长河中的。
当我们提到一个地缘标签的时候,它往往有两层的含义。一是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所管辖的区域;二是从狭义的角度认定,它的治所在哪里。高都这个地缘标签也是这种情况,它在战国时期的广义管辖范围究竟具体到哪为止,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从地理结构来看,它所管辖的核心区域,无疑是和现在的泽州县(包含晋城市)基本一致。在地理条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某一个地缘板块所覆盖的区域,往往并不会做太多改变。在中国这个稳定的农业社会中,甚至经常会连前人所留下的地名一并继承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被征_fu的民族,能够留给后人的,往往就只有以他们的语言为那片土地所命名的名称了。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