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赵国军队抢先一步控制了整个晋城盆地北部地区(高平),但这并不代表赵国军队有信心能够阻挡住秦国军队。这一方面是因为赵国决定接收韩国的上党郡时,秦国已经在突破了沁水防线和太行陉,留给赵国军队构筑防线的时间并不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国的军队实际上是从西、南两路展开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赵国认定秦军的主力在哪一个方向,他们都无法忽视另一个方向的威胁。
对于处于防御一方的赵军来说,他们所构筑的防御体系并不只会集中在高平关或者界牌岭这两个点上。事实上军事家们会沿着敌人可能的攻击路线分层次的布设堡垒,以互为犄角。由于中国历史对于战争的记载往往是非常简炼的,我们无法获知当年赵军的具体布阵情况。不过在高平关一线的攻击路线上,还是能够找到诸如“光狼城”,东西二鄣城一类的赵垒故址的。尽管老成持重的廉颇对于仓促之间,将秦军完全封都在高平地区以外并没有很大的信心。但赵军在这两个点上的抵抗也并非没有意义,这样做最起码可以让赵军有充足的时间来构筑一条甚至数条新的防线。而高平地区那错综的地形,也为赵军的逐级抵抗提供了信心。
如果让我们为整体呈矩形状的高平地区找一条中轴线的话,那么由高平关向东,或由界牌岭向北所拉出的直线都不适He承担这个角色。因为我们并不是在做纯粹的数学题,而是在为赵国军队找一条能够和秦国军队进行长久拉锯战的分割线。基于这个目的,那条西北----东南走向,对高平地区呈对角线切割的“丹水”,就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赵国军队新的前沿阵地。
从防御的角度来看,赵军有充足的理由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丹水以东地区(准确说是东北方位)。这很大程度是因为高平地区的地缘核心----泫氏邑是在丹水的东侧,放弃丹水以西地区,并不会让赵国丧失在高平地区的地缘优势。实际上在丹水以东,泫氏邑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城邑。当你顺着丹水河谷的东侧向北行进时,还会在河谷之中找到另一个城邑----长平邑(也就是赵国军队最后抵抗的地方)。之所以要在泫氏之外,再设一个几乎具有同等重要x的长平邑,是因为由上党盆地直接jin_ru晋城盆地的关隘有两个,道路自然也就有两条。仅靠一个泫氏邑,并不足以完全监控这两条道路。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