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赵军在秦军的两线攻击下,丧失了所有在丹水以西的据点后,也意味着丹水这条对角线,成为了秦赵两国在长平战区的分割线。在秦国一面,空仓岭上的高平关和界牌岭两侧的隘口,都已经变身为自己的控制区了。而接下来秦军再想渡过丹水,攻击赵军的主力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赵军在丹水以西的逐级抵抗,让廉颇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构筑自己的防线。而即将jin_ru拉锯战的秦军,也开始在丹水西侧寻找有利地形,在高地上构筑自己的壁垒,以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相比而言,秦人的工作量可能会少一点,因为被他们直到丹水以东的赵军,原先已经在丹水西线的高地上,构筑了一些工事。现在秦人只需要再把他们加固并改进一下,以让这些壁垒能够抗御从东而来的攻击。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一天这条“秦垒”将要遭受赵国数十万大军的攻击。
另一方面,将防线收*回丹水以东的赵军,其主力也已经在丹水以东高地上,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从赵军的防御任务来看,可以由北至南划分为三个防区,并对应三条河谷:一块就是北线通入长平关的丹水河谷。在这个防区nei,长平邑防御的核心;第二块则是中线由“泫氏”邑所控制的“小东仓河谷”,其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小东仓河谷”的安全。并确保长平邑不至于腹背受敌。
看到“小东仓河谷”这个名字,我们自然会想到会不会还有一条“大东仓河”。没错,在小东仓河的南面,与之平行的位置上的确有一条“大东仓河”。而分割二者的那条山岭向北直指故关所在地,走势非常明显。不过这条山岭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在它之上,我们可以找到以七佛山、官甲岭、米山(大粮山)等名称命名了山体。除了靠近泫氏一侧的七佛山是因寺庙而得名以外,官甲岭和米山据说都和当年的赵军有关。据说当年廉颇曾经在此驻军、屯粮,并与秦军相持。而现在在大东仓河之侧,米山之下还有一个“米山镇”,是据守大东仓河谷的重要据点,也是当年廉颇在南线战区的桥头堡。“米山”之名据说是因为赵军曾经屯粮于此。另一种说法则是廉颇以黄沙代米屯于此,以示有足够的补充和秦军进行持久战。如果从战术的角度看,后者的可能x会更大点。无论如何,将自己的后勤基地放在这么靠近前线的地方都不是个好办法。在大、小东仓河的纵shen处,这些粮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不过,不管米山是否真有赵军的粮草,这个扼守大东仓河谷的据点,都是赵军防御前线的重要一环。
本章未完...
=== 华丽的分割线 ===